-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布怒瑶猴鼓舞文化形式演变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布怒瑶猴鼓舞文化形式演变研究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等方法,站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广西上林县布怒瑶猴鼓舞文化的起源、形式演变进行考察,认为:猴鼓舞发展历程的演变不仅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战争、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也与其他民族联系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猴鼓舞逐渐成为集观赏、娱乐和表演为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进一步促进猴鼓舞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为推动瑶族猴鼓舞这项民间体育体育活动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猴鼓舞 布怒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9―0104―03
1 猴鼓舞的起源
关于猴鼓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千年的故事。早在宋朝时期,部分瑶族已迁徙到桂西南一带定居,即为后世所称的布努瑶支系。为了抗击入侵家园的金兵,瑶族英雄卜努号召各寨奋起反抗外族,[1]不敌金兵,许多瑶民被杀,受伤的瑶王带着伤残和妇幼逃进深山石洞,可还是躲不过外敌的穷追猛杀。在这危难时刻,山里的猴王,密集击鼓,猴群听到鼓声,便吱吱嘎嘎呐喊,气势庞大,犹如千军万马,金兵不敢轻易追击。于是,瑶民趁其不备,勇猛出击,加上猴子爪爪口咬,手撕棍打,终于以寡敌众大获全胜,避免了一场灭族的大灾难。瑶王为世代铭记猴子的救族之恩,决定在猴子助战退敌之日,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即为“瑶年”,瑶胞杀猪宰羊、椿糍粑、包粽子,欢歌载舞庆祝胜利,瑶民带着猴子的面具,学着猴子的动作,敲起皮鼓,逐渐形成猴鼓舞的雏形,传承至今。因此,猴鼓舞承载着布努瑶抗击外敌的光辉历程。
2 猴鼓舞文化的形式演变
“万物有灵、一切皆神”,高山大川、日月星辰、动物植物……凡是与之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2]。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俗的形成是根据人们的信仰与行为习俗、神话以及传说故事等不同的综合,创造了对祖先崇拜敬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感情的宣泄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关瑶族分支布努瑶的记载,大约在宋朝时,部分瑶民从外地迁徙到广西桂西南一带定居,即后世所称的布努瑶支系[1],历史近千年。由于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文化在互动与传播中,生活生产方式有了相近之处,仍然保留着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是瑶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达努节是布努瑶为祭祀女神密洛陀最隆重的盛大节日,他们信奉密洛陀为创世神祖,祈求神灵的保佑,为瑶族人民带来吉祥、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猴鼓舞正是达努节上必不可少的大型祭祀表演项目,瑶民为了感恩猴子,就模仿猴子的各种姿势和动作,随着的鼓点的节奏,上下舞动,左右摇摆,场面雄伟壮观。猴鼓舞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内涵,服务于各种宗教或祭祀活动,具有浓郁的“酬仙娱神”的风格。[3]随着岁月远去,猴鼓舞已成为缅怀祖先的重要形式和环节,表达了瑶民追求家园和谐、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4]
娱乐是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或精神的体验,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娱乐是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民间体育融入民俗节日之中使其娱乐性得以充分展现。[5]猴鼓舞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在娱神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为娱人的角色,从宗教或祭祀活动中脱离其文化体,而向娱乐化、表演化方向演进。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有了娱乐的渴望,借助祭祀活动,尽情的渲染自己的情感。在远古时代,舞蹈与体育二者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不可分开的,舞蹈就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娱乐活动。正如《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能够宣泄人们心中的欢乐,激发人们对生活态度的精神诉求。猴鼓舞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象征,本身就具有舞蹈文化的风范,其舞蹈动作张扬,节奏激烈,具有娱猴、娱人性质,满足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审美需求,也具有原始舞蹈特有的文化艺术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对文化的要求也不断的改变。人们不止满足于欣赏原生态的物质文化,更要看具有表演性、观赏性的精神文化。猴鼓舞的形式多样,从传统祭祀性猴鼓舞演变成自娱性猴鼓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猴鼓舞以一种表演形式来焕发出新的活力,让猴鼓舞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表演性猴鼓舞是对娱乐性猴鼓舞的一种升华,是在其基础上的加工,自娱性猴鼓舞为表演性猴鼓舞提供了养料,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6]。在1958年,猴鼓舞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演,当时只是在民间流传;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阻碍,加上政府的不支持和瑶族的自我封闭,猴鼓舞被禁止;文革后,瑶族开始与外界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国家重视,猴鼓舞解禁,之后参加了广西桂林的民运会表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2010年,猴鼓舞改编为大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