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启示与践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批评启示与践行

新批评启示与践行   【摘 要】新批评的名称来自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新批评》一书,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40、50年代达到顶峰。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并使用这种批评方法对高启《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高启;《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   作为新批评的奠基人之一,托马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历代文学作品自成一个客观体系,构成一个理想秩序,每个作家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个人是受传统制约的。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离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认为诗人的任务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和经验转化为艺术的情感和经验。表现非个人的情感的途径是借用客观关联物。优秀的诗是诗人把自己个人感情转化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既创新又遵循传统,描绘出客观关联物的有机体。比如唐代诗人贾岛在《忆江上吴处士》一诗中写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用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几个意象就将秋天萧瑟凄清的景象描绘出来,读者一看便知其中蕴含的诗人内心的凄凉。   另外一位奠基人瑞恰兹在他的《文学批评原理》中提出了语义学理论,之后他又提出了“伪陈述”,他认为科学是真陈述,而文学是伪陈述,伪陈述的指称性等于零。这就分裂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联性。他还指出,语言有两种用途,一种为了指称,是科学用途;一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运用陈述,作为情感用途。文学创造使用的就是语言的情感功能,所以诗跟科学没有联系,只是调动起读者的感情来,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印证,不指向外部事物。比如《诗经?云汉》中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如果这是对现实的印证的话,那周朝岂不是没有人存活下来了,所以对诗歌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其字面之意。   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的影响日益扩大,韦姆萨特和比尔利兹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发表,他们提出了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其中,意图谬误在于将诗歌和诗歌的产生过程混为一谈,它企图从写诗的心理功能中推衍出批评标准。感受谬误是将诗歌与诗歌的结果混为一谈,将诗是什么和它的效果混为一谈,从心理效果推出批评标准。文学批评的重点应立足于文学文本。   作为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本体论”,他指出,本体就是诗歌存在的现实。诗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本身,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本体,文学批评要立足于文体本身。在《作为诗辩的批评》中他还提到了“构架――肌质论”,认为诗的肌质构成诗的本质意义。以诗论诗,诗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肌质是诗歌的主要部分,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构架是作品的逻辑线索,能用散文进行表述。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形式批评,重点应放在诗的肌质。   韦勒克、沃伦还在《文学理论》中提出了文学内部研究论,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作品本身,外部研究只会弊大于利,他们想要引导人们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他们所提出的层面分析也为读者提供了操作程序,这种分析是对作品整体从表层到深层进行分析,力图挖掘出作品本体及其反映的世界的意义。   新批评这种理论在实际进行文本批评解读时,多以文本为中心细读式的批评,集中精力逐字逐句阅读作品的文本,从语义学角度分析结构、语义、象征、悖论、反讽等特征。语义方面有复义,此外还有隐喻、张力等批评范畴。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受召到南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此时,明朝刚刚建国,南北方基本平定,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为医治战争创伤,拯教民困,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号召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诗人风华正茂,看到举国上下一派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心潮激荡,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乘兴写下了《登金棱雨花台望大江》这首七言歌行: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用新批评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以“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通过一些眼前之景引出过往历史,末四句由怀古回归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