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条边历史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柳条边历史与发展

浅析柳条边历史与发展   摘要:柳条边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条界线,被誉为“关东绿色长城”。本文通过不仅介绍了柳条边的历史以及分布状况、柳条边的结构、分布与边门的设置,同时也介绍了柳条边遗址的现存状况,从而唤起人们对柳条边的记忆,树立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字:柳条边;历史;发展   引言   东北地区自古美丽富饶,土地肥沃,矿藏丰富。东北地区是满族的故乡,是清王朝“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祖宗龙脉,巩固“根本”,清王朝便在辽河流域修筑了柳条边墙,并将封禁东北作为一项国策长期推行,使东北地区形成了一道有别于关内的呈“人”字型分布的边墙,被誉为“关东绿色长城”。柳条边建造于清王朝肇兴之时,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历史。随着清王朝的衰败,柳条边也逐渐废弛,逐渐被人们忘记。   一、 柳条边的结构与分布   柳条边亦作边墙、柳条边墙、条子边或柳边。是一条标示禁区的柳条篱笆。是清王朝在东北地区修筑的重要边防工程。据清朝杨宾《柳边纪略》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 柳条边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土堤上面相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株柳条之间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谓之“插柳结绳”。在土堤外侧挖掘深度八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禁止行人越渡。   柳条边西起长城,东至船厂,北自威远堡门,南至凤凰山。总体形势就是东从东港西南滨海起,北上经凤凰城边门,折而东北经新宾东南江清门,折而西北到开原东北的威远堡,由威远堡折而西南行街长城;又由威远堡东北走向到吉林市北的法特哈。以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和法特哈四个交通要道为点所连成一个“人”字型的封禁篱笆。遍布于辽宁、吉林地区。共设边门二十一座(后改为二十座),边台一百六十八座,水口数百处。全长两千六百余里。   柳条边修建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因其修筑时间不同,分为“老边”与“新边”。“老边”位于辽宁地区,又名“盛京边墙”,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凤凰城至开原的威远堡;西段自威远堡至山海关,周长一千九百余里。   清太宗时期,朝鲜国人经常来宽甸等地采挖人参,引起争端。为保护辽东地区利益,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起,清太宗把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利用明代辽东边墙加以修缮,这就是东段修边之始。顺治年间,又从碱厂边门向东北扩展至新宾东部,又折向西北至威远堡。北段柳条边将清王朝第一个都城兴京及清王室祖陵永陵都包括其中。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为了划分东蒙牧区的游牧疆界,开始修筑西段柳条边。顺治八年至十一年(公元1651―1654年),柳条边各边门陆续设置。最迟至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老边”已全部建成。据《柳边纪略》记载:“四十里至威远堡,即柳条边也,柳条边垂杨数百里,系前朝所种。”   吉林地区是“我(清)朝发祥之始,为满洲虞猎之地”。为保护这一地区,从康熙九年至二十年(公元1670―1681年),又增修了南自开原威远堡,北到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止的一段柳条边,长六百九十余里。由于修筑时间晚于盛京边墙,故名“新边”。据《盛京通志》记载:“新边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威远堡边门,长六百九十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名新边。”   二、柳条边对东北的封禁作用   辽河流域和吉林地区是清王朝“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满族的聚居区域。为了防止满人汉化,区分农耕区与牧区界线,保护东北物产财富,清政府修筑了柳条边,并对东北地区实施了长达百年的封禁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历代皇帝对于柳条边的具体封禁程度都有所不同,由清初的全面严格封禁到康熙雍正的宽松政策,到乾嘉时期的封禁政策达到顶峰。   1.清初时期封禁东北   清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封禁起源于天命年间,为防止朝鲜人越境采挖人参,在明辽东边墙与鸭绿江之间设置了一些空旷地带作为禁区。杨树森先生在《清代柳条边》一书中说“顺治八年即修筑了辽河流域西段的柳条边,对东北实施封禁”。   清政府在柳条边各边门设哨卡,派兵驻守。出入边门者发给印票,详细记载持有人年貌、家口,并限时、限人出入边门。为了防止各族百姓私自采捕,清政府在柳条边内外“每四季由内外城守尉、防守尉、协领内按季各派一员,带领官兵巡查边内外卡伦境界,查拿偷砍木植、私挖人参、偷打鹿茸贼犯”。 此外,还制定了种种律条与禁例,以保护清王室在东北地区的特殊利益。   2.康雍时期宽松政策   清初以来户口繁生,边内旗田不够分配,“粮不足支,展边开垦”。康熙时期,“老边”位置数次向西外展,康熙十四年、二十五年、三十六年(公元1675年、1686年、1697年)“三展皇边”。“老边”边门设置部分有所变动,边门总数由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