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唐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信息沟通.docVIP

浅析晚唐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信息沟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晚唐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信息沟通

浅析晚唐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信息沟通   [摘要]通过对晚唐五代时期藩镇派遣的入京奏事官(使)、藩镇设在长安的上都进奏院、进奏官的考察,揭示了二者在沟通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晚唐时期藩镇与中央之间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 晚唐;藩镇;中央;奏事使;进奏院;信息;沟通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1―0040―04      唐代后期,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关系是唐史研究的热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藩镇设在上都的进奏院及藩镇派出的奏事官(也可称作入朝使、奏事使)等使臣而得以进行的。学术界对藩镇进奏院的研究较多,但专门就藩镇与唐中央朝廷之间活动广泛的使臣(包括进奏官、奏事使在内)的研究并不多。实际上,对藩镇与中央之间使臣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格局的变化。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地方藩镇向中央派出的使臣的类型与目的作一分析,以期能对地方与中央之间如何有效沟通信息,有所深化与补充。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斧正。   在唐后期,奔走于藩镇于中央朝廷之间的使臣,一般可以概括为三类:藩镇派向中央朝廷的奏事官(使)、进奏官,中央向藩镇派出的敕使(或称天使、制使)。敕使,是以皇帝身份命名的使职,有唐一代,凡奉皇帝制、敕而出使的人均可以被称为制使。   奏事官,也称入京奏事官,或奏事使,大概出现在唐玄宗开天时期。如《旧唐书》卷37“(开元四年)八月四日,敕河南河北检校捕蝗使狄光嗣、康瑾、敬昭、高道昌、贾彦璇等,宜令待虫尽而刈禾将毕,即入京奏事。”又如《旧唐书?张守??传》:“开元初,突厥又寇北庭,(郭)虔??令守??问道入京奏事。守??因上书,陈利害,请引兵自蒲昌、轮台翼而击之。”唐代石刻资料中明确记载“奏事使”这一使职的,是位于甘肃永靖炳灵寺下寺区北部第148窟外面北壁上的《唐灵岩寺记》,记载有“奏事使、送和蕃使、游骑将军、上柱国赵仁堪”。以上史料大体上可以说明:奏事官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官员,因特殊的任务而入京师,向中央禀报地方政治、军事情势。大约是在开天时期,专门设立了奏事使这一使职。   在晚唐时期,藩帅派遣奏事官入京向朝廷奏本道事,所奏报均是重大的军事、政治情报。藩镇的奏事官一般是向政事堂宰相奏报本道的军政大事。如《资治通鉴》卷246河东奏事官向宰相李德裕奏南下回鹘在河东道活动的军事情报:   癸卯,李德裕等奏:“河东奏事官孙俦适至,云‘回鹘移营近南四十里,刘沔以为此必契丹,不与之同,恐为其掩袭故也。’……臣等问孙俦:‘若与幽州合势,迫逐回鹘,更须益几兵?’俦言:‘不须多益兵。唯大同兵少,得易、定千人助之足矣。”’上皆从之。   又如《资治通鉴》卷248武宗下“会昌四年闰月壬戌”条: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官军密遣谍者调其抽兵之处,乘虚袭之,无不捷矣。其二,镇、魏屯兵虽多,终不能分贼势,何则?下营不离故处,每两三月一深入,烧掠而去,贼但固守城栅,城外百姓贼亦不惜。宜令进营据其要害,以渐逼之。   宰相李德裕听取了镇州奏事官密报的昭义军的军事情报,采取相应的对策,才平定了刘稹的叛乱。   皇帝有时也召见藩镇的奏事官,亲自询问地方报奏报之事,以了解地方政情。如《册府元龟》卷434:   李载义为幽州节度。太和元年十月奏:破沧州贼六千人,戮杀一千五百人,生擒一百五十人。实时召其奏事官对于麟德殿,赐锦彩银器。   中央朝廷赐给藩镇的赏赐,有时也由藩镇的奏事官返回本镇时押回本镇。如《册府元龟》卷135载唐文宗太和二年七月,朝廷所赐魏博行营将士裹疮帛一千匹、金疮散一千贴,便令奏事官押送本道。   进奏官是唐代藩镇观察使的耳目,一般长驻于藩镇设在京师的上都进奏院,也称作上都留后使,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留后使改名为进奏院官。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认为“并无州进奏院”,正史文献记载的“州进奏院”只是中央直属州如同、华等州,地位犹同方镇,故也置进奏院;或者是方镇治所州,实际上就是方镇进奏院的代称。但在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卷二中明确记载一条资料:   开成五年三月十一日得登州牒二道,一道给登州在节度使驻地青州的留后官,一道进淄青节度使。   三月廿二日入青州节度使衙。到登州知后院,送登州文牒一通。   廿三日斋时,节度副使差一行官唤入州进奏院吃斋饭。   由于《行记》的纪实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圆仁的记载是可信的。则唐代后期,不仅地方藩镇在京师、东都、皇帝行在等处设有进奏院,就连藩镇下属的支州在方镇治所州也设有州进奏院,一般均可称作“留后院”,或进奏院。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