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区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区分

浅析楚辞与汉赋名称方面区分   【摘要】楚辞,自他产生之日起,便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正是在楚辞艺术之汁灌浇下诞生和发展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本论文试图从名称方面将二者加以区分。   【关键词】楚辞汉赋;名称;区分      历史上以至于现今,习惯上把屈原的作品以及效仿屈原作品的体制而创作的作品称为“楚辞”。但从现存文献来看,“楚辞”之名,或作为文体的“辞”这一名称,并不见于先秦。先秦时代的韵文有诗、歌、赋(如荀况的《赋篇》)等,而“辞”和“楚辞”之称,最早见于汉代。但汉代对于屈原作品的称谓至少有楚辞(或单称辞)、赋、骚三个称名。下面就分别论述一下这三个名称的渊源所自和它们之间关系和含意。   最早称屈原作品为“辞”的,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这里的所谓“辞”,显然是指屈原的作品而言;又与“赋”并列,而有文体的含义。《史记》同时也有“楚辞”的名称。如《酷吏列传?张汤传》云:“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于助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这里将屈原(当也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称“楚辞”。辞,指文体,冠以“楚”,无非是说明它的地域性。至于“辞”这一文体名称,是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而由汉代人沿用的呢?还是由汉代人定名的,已很难确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称屈原所创制的新诗体为“辞”,是与屈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词语――“辞”字有关,这是不成问题的。   先秦时代的诗歌,或称“诗”,或称“歌”,但没有“辞”的称谓。在屈原作品中,也是这样。如《九歌?东君》云:“展诗兮会舞”,《招魂》又云:“造新歌些”,《九歌?抽丝》也云:“道思做颂”,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屈原在作品中,又每每称自己言志抒情为“辞”。例如《离骚》写道: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兮,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九章?抽思》云: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历陈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九章?思美人》云:    因归鸟而致辞兮,    羌宿高而难当。   《九章?惜往日》云:    不毕辞而赵渊兮,    惜壅君之不识。   细绎这些“辞”字,其含义应该是言辞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专称,更不是什么文体名。但是,屈原既把自己抒发心志的言辞话语称“辞”,而且在作品中又屡屡出现,这无疑是后人称屈原作品为“辞”,从而演化成一种文体之名的原因。   同时,我们认为:称屈原作品为“辞”,而未像传统的那样称“诗”、称“歌”,也有区别文体的意义。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诗集,已被称为“诗三百篇”或《诗经》,为了表示区别,对于产生于南楚地区、由屈原创造的特有诗体也就另有称谓的必要了。至于“歌”,汉代确有“楚歌”的名称,但当时一般是指楚地的民歌或仿民歌体而创作的歌诗而言。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以楚歌形式和声调而创作的歌诗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等。故称楚歌,是专指民间系统的楚地歌诗而言。楚地民歌虽是屈原辞体作品形成的重要因子,但经屈原的改造,在内容、体制上,已大不相同了。汉初,崇尚楚文化,为了使“代,赵之讴,秦、楚之风”有所区别,对当时尚在流行的楚地的声乐歌舞,均冠以“楚”字,称楚音乐为“楚声”,“楚歌”。楚辞作品亦可以用特别的声调来吟诵,《汉书?王褒传》有云:汉宣帝时,“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故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由此可见,从文学创作方面称楚人屈原的独具特征的诗体为“楚辞”,这应该就是楚辞名称的由来。   另外,在汉代一般又称屈原作品为“赋”。最早也见于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如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设“诗赋略”,也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其《后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做赋以风。”《汉书 贾谊传》称“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可知汉代对于屈原的作品曾经或称“辞”,或称“赋”,二者并称,并不统一。当代研究者认为,赋,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体制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在表现手法上重铺陈;二是“不歌而诵”,与诗不同,不属于音乐文学。而赋体的这两种特点的形成,又与屈、宋的辞体作品极有关系,所谓赋“拓宇于楚辞”,“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生汉”。据其特点,溯其源流,汉人把屈原创体的作品亦称为赋,大约正是这个原因。这是就其体制渊源说的。另外,汉人的文学观念,是一种功利主义文学观,即认为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就在于“通讽喻”,他们对于《诗经》作品就是用这个标准来分析和肯定的。所谓“下以风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