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豫剧改革戏剧史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樊粹庭豫剧改革戏剧史意义

樊粹庭豫剧改革戏剧史意义   摘 要:从我国戏剧史的发展看,樊粹庭的豫剧改革活动是1949年前的地方戏曲戏剧化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个案。他结束了旧河南梆子向无剧本的历史,培养了众多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梆子由此迈入了现代豫剧的行列。可以说,自樊粹庭起,豫剧开启了戏剧化、艺术化并相对雅致的新时代。   关键词:樊粹庭;豫剧;戏剧改革   张大新教授编校的《樊粹庭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翻阅一过,收获良多。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讨论樊粹庭戏剧活动及《樊粹庭文集》出版的意义。   一   从我国戏剧史的纵向发展看,樊粹庭的豫剧改革活动是1949年前后地方戏曲戏剧化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个案,河南梆子由此迈入现代豫剧的行列;而《樊粹庭文集》则为研究樊先生的戏剧活动、为研究这一时期地方戏曲改革改良的过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原始资料。   众所周知,自清末始???一股全面否定传统戏曲的思潮汹涌而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时任广东潮州知府的吴荫培赴日本考察,回国后请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光绪,提出应当改革的“当务之急,约有五端”,其中之一为戏剧改良:“似宜仿日本例,一律说白,其剧本概由警察官核定。”{1}虽然光绪的批示不完全赞同吴荫培的建议,但到“五四”前后,几位人们熟知的文化巨匠对戏曲的冷嘲热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得戏曲界不得不再次思考传统戏剧向何处去的问题。   其实,以齐如山(1875~1962)、梅兰芳(1894~1961)为代表的京剧界早在辛亥革命之初就意识到了旧剧的局限。民国元年(1912),齐如山在看过梅兰芳主演的《汾河湾》后给梅写了一封长信,希望他改革旧剧表演中不合情理的地方,梅欣然接受,由此拉开了京剧改革的大幕。在抗战前,梅兰芳率领京剧团访美、访苏、访日,这时的京剧与往日相比已经面貌一新。而“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1895~1975)在上海的艺术实践,表明他在京剧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一时期的京剧改革,在探索“传统戏曲戏剧化”的路上做足了功夫。所谓“戏剧化”,就是努力克服或改造以往戏曲中不合情理的地方,把以“唱念做打”为核心的表演技巧,与演故事、塑造人物性格密切结合起来。事实上,戏曲的戏剧化进程一直是我国近现代戏剧改革的主潮。   在美国发起“国剧运动”、回国后从事国戏剧教育事业的余上沅(1897~1970)虽把主要精力用在话剧的中国化上,但他1935年曾陪同梅兰芳访苏,对传统戏曲改革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在《中国戏剧的途径》一文中,热切盼望象征的中国戏剧和写实的西方戏剧能够“不期而遇”,出现一种“互倾的趋向”。{2}   清末民初是地方戏曲大繁荣的时期。在传统戏曲戏剧化的大趋势中,在“农村包围城市、城市领导农村”的交互作用下,各地方戏剧种得以茁壮成长。所谓“农村包围城市”,指的是地方戏曲起源并长期生存在广袤的农村,并以燎原之势向城市扩展;“城市领导农村”是指戏曲进城之后其文化品位得到提高、艺术形式精致化,成为一种艺术标杆,领导戏剧艺术的发展潮流。在地方戏进城并获得发展的大潮中,川剧的黄吉安(1836~1924)、评剧的成兆才(1874~1929)、秦腔的范紫东(1879~1954)、豫剧的樊粹庭(1905~1966),可称得上是地方戏改革与创新四大家。他们与梅兰芳等人前呼后应,{1}互为犄角之势,用地方戏改革的成就,有力地回应了晚清乃至“五四”时期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言论,指明了戏曲发展的方向。   从时间上说,樊粹庭的戏剧革新活动比黄吉安、成兆才、范紫东要晚,但其影响却丝毫不弱于上述三人。之所以这样说,一是由于豫剧的覆盖面大,观众人数众多,豫剧革新的成功与否具有全国性的影响;二是樊粹庭从事戏剧革新的自觉性强、决心大、方法多,他集编、导、演于一身,从话剧、京剧、评剧的改革成果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取得了令人仰慕的骄人成就。樊粹庭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当之无愧。   樊粹庭是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1929年的毕业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戏迷”。河南大学所在地开封在当时具有中心城市的地位,强烈吸引着周边乡民。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至1937年,流入开封及周边县的流民总数从不足10万人猛增至45万人。同时,开封又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当地的一般观众最喜欢河南梆子,而中上阶层人士则喜爱京剧。{2}这就是樊粹庭豫剧改革的文化环境。   齐如山晚年曾经说过:“话旧与旧剧,方式虽然不同,但其中的理论、名词、习惯等等,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说以学过话剧的人来整理旧剧最为相宜,且非学过话剧的整理旧戏不可。”③樊粹庭就是从话剧入手参与戏剧改革的。他在河南大学学习期间就热爱话剧,他编写的第一个话剧剧本《一个热心乡村教育的青年》发表于《河南教育》1929年2卷3期。他30年代在北平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