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非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
林非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
内容摘要:林非有着20世纪散文理论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他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对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对于把握散文发展的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林非的创作理论为基石,分析其作品,评价其意义。
关键词:散文特征 哲学思考 文化意蕴
林非是20世纪中后叶中国散文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散文作家和理论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开始关注散文理论的研究和散文创作,学术成果、创作成果丰硕,成就卓越。他曾先后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的使命》(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读书心态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治学沉思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等10多部重要理论专著;并先后出版了《林非游记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春的祝愿》(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林非散文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西游记和东游记》(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令人神往》(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等10余部散文作品集;还陆续发表了研究散文理论的上百篇学术论文,[1]成为新时期中外文坛上令人瞩目的学者兼作家。纵览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创作,他对中国20世纪散文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20世纪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二是中国 20世纪散文史研究的开拓者;三是中国20世纪中后叶散文创作的推动者。[2]学者和作家合一的特殊身份使得在现代散文的研究和创作领域都格外的耀眼。本文将结合他的散文创作理论对其创作实践进行简单的评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散文进入到它的中后叶时期,由于长期以来的“形散神不散”创作条例的束缚,散文的创作陷入了僵化的境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冲破僵局的呼声,林非的散文理论的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人论述过“形散神不散”对散文创作的桎梏作用,推崇林非所提倡的鲁迅先生的“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但是,处于知识分子底层的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师并未接受这样的理论,这一代人中有志于从事散文创作的群体还恪守着“神聚”的传统。向他们播撒释放文学性灵的甘露显得尤为急迫。林非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无疑是极为恰当的教案。
一.在散文的创作特征上,林非认为,“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极力主张散文创作“必须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真情实感去直面人生,要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明朗和丰盈的文采当中,冲击着内心深处感情与思想的旋涡,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许多深刻见解”。真情、真诚是散文创作的唯一道路,而要达到真情的自然流露则需要作者率直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散文作品才能具有感人至深、意蕴深厚的艺术魅力。
在其创作实践上,林非也忠实地践行自己的理论。例如《寒山寺钟声》中作者通过对山寺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难以全盘认同却又不舍割弃的复杂心里,真实地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忧虑和感伤。文章的意境中处处浸染着作者拳拳的情怀,读来令人动容。又如《青岛之晨》一文,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林非散文的真情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解剖上,这显然受到鲁迅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如恐惧时林非直言不讳自己的弱点“在我自己的一生中间,从心坎里升起过多少回恐惧的念头啊”,在《浩气长存》里,作者崇敬地拜叩着古代的英烈,但更真情地剖白着自己的不足:“我常常感到惭愧得无地自容,为什么自己总是这样胆怯和恐惧呢”?我为什么不如“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的荆轲,为什么没有像秋瑾那样为自己的理想坦然面对死亡?尤其是大义凛然的秋瑾更是让他无话可说、自愧弗如。如此真心剖析自己的灵魂确实撼人心魄,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林非还强调散文创作要有深邃的哲学思考,要穿透古今,要有“强劲的思想冲力。散文要有真情,情要出于内心,但情不能抒一己之情,泛滥之情。只有融入富于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所抒之情醇厚迷人。他认为,“在抒发真情实感和表露内心世界的同时,散文创作还应该充分地强调思考的因素”。因为,思考与情感、思考与内心生活思考与感受和体验,都是密不可分的,“趋于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的思索”。而通向深沉的思考,才能使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深刻起来,才能使感情和思想成熟起来。
对人生,对社会哲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