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老子荣辱观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作用.docVIP

析老子荣辱观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作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析老子荣辱观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作用

析老子荣辱观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作用   摘要:老子《道德经》廖廖五千言,传诵了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政治发展演变,无不受其熏陶。《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突出的是“道”与“自然”,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开山鼻祖,隐含了深刻的荣辱观思想。同时老子的荣辱观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 荣辱观; 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0-0175-03         一、 老子的荣辱观   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老大地上,其所著道家学派的智慧精髓《道德经》虽诞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战火纷飞的春秋末期,然细细斟酌,却能发现《道德经》所阐述的道德思想与我国现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科学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化①)揭示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既有“一”的规律,也有“二”的规律,还有“三”的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从未讲明“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千古迷团。但纵观全章,老子旨在强调世界万物发展都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混成)这里的“自然”即自身规律,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中国文化语境中,自然是自在而然,即万事万物以其本来面貌显示其存在形态;也是自为而然,即万事万物以其固有本质、规律、特性、功能等证明其存在依据。“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归根),“常”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和谐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末乱” (老子?守微)意思是在事情未发生时把它解决好,要在事情未混乱时把它治理好。 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老子关于和谐思想的真谛。“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②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顺化)就是说作为圣人,就要做到方正而不割截他人,清廉而不伤害他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善者,吾善之”(老子?德善)即友善的人,我也会友善地对待他。 “团结互助” 在中国有着深刻而鲜活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体现,“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和”字就已出现,原意是声音和谐的意思,后来演化出和谐、和睦等意思。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赤子)意思就是认识“和”叫“常”,认识“常”叫“明”,认识了“和”就是认识了“道”之所在,也就明了“道”的内涵。事实上老子提倡“小国寡民”的社会,其宗旨亦在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   3. 人民观。在老子眼里,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老子?混成)强调了人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道”的物质载体之一,是“道”实在性和物质性的体现,违背了“人”的意志,就会受到“道”的惩罚。“无押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老子?爱民)即不逼狭和压迫民众的安居生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之”(老子?德善)是说伟大的人并不是只抱有自己恒有的愿望,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愿望。“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韬光)显示了智者的博大胸怀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之心。唐玄宗还把上述思想理解为;“后身则人乐推,故身先;外身则心忘淡泊,故身存。”这里的“后身”就是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外身”就是当危难出现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表现了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4. 人生观。“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的言辞可以赢得尊敬,美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可见老子对个人言行举止是有较高层次要求的。与此相对,老子又是如此描述庸君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老子?益证)即宫殿很整洁,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却穿着华彩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厌腻了精美的饮食,占有多余的财货,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啊!意在谴责那些不务正道昏君,也是在嘲讽那种骄奢淫逸的不正之风。老子在谈到自己的人生观时则说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三宝)可见老子把节俭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提倡慈祥仁爱,艰苦朴素,与世无争的作风。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老子还告戒我们:“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老子?俭武)就是不自大,不自夸,不骄傲。并且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自不长”(老子?苦思)意思是自夸者无功劳,自高自大者不能成为领导。   5. 爱国观。老子关于治国的理论频繁出现于《道德经》之中,提出了“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方法。“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老子?能为)说的就是:“爱护民众和治理国家,能不用智慧吗?”由此可以看出老子非常强调对治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