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doc.doc

中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doc.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   摘要: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自古文人喜用月相来传达时间、空间、情感、团圆、思念等思想情感。作为一种与人的心境密切相关的自然意象,月意象长久以来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且多是从文学视角。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诗词中的团圆月意象。这对于丰富月意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月意象;团圆;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6-01   月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其不同的意象组合传达不同的含义,并且经过长期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特定的涵义,其中团圆是最常见的一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月意象,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来探索团圆这一最为常见的月意象。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派重要人物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1980年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考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源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所包含的两个部分。一般来说,源域较具体,目标域较抽象。以概念隐喻人生是旅程为例:在结构隐喻人生是旅程中,旅程作为一种易于理解的概念被当做源域,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是目标域,下面列表具体展示了旅程和人生之间的对应关系。   Lakoff Johnson根据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1.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以参照一个概念体系组织另一个概念体系的隐喻,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与空间方位有关:上-下,里-外,前-后,开-关,深-浅,中央-边缘。我们生而拥有我们的身体,而且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物理环境中起着它们本来的作用,这就产生了空间的方位。 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以下的方位隐喻 :高兴是上,悲伤是下;多是上,少是下;地位较重要是上,地位较次要是下;好是上,坏是下等等。   2.本体隐喻   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 例如将通货膨胀看做实体,这就产生了以下的说法:   ①通货膨胀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②通货膨胀是我们要时刻警惕的敌人。   ③由于通货膨胀,这个国家的经济濒临崩溃。   3.结构隐喻   所谓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这两个结构的认知域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比如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里,人们可以花时间、浪费时间,还可以节约时间。 下面就以概念隐喻来分析一句脍炙人口的宋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一句千古传唱的名句,以最浅显明了的景象传达人世间最深奥复杂的情感,劝慰人们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事物,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这句词中分别描述了人生及月亮的四种状态:悲、欢、离、合及阴、晴、圆、缺,不难发现这四种状态是一一对应的,月亮映射了人生,构成了结构隐喻--人生是月。   自古文人们就习惯以阴沉、晦暗,昏暗等词汇来描写自然景观,借以表达自己悲伤、失落等消极低落的心情;与此相反,当风和日丽或者月朗风清时,文人多表达出欢快、积极乐观的心情。因而,源域月中的阴、晴分别映射目标域人生中的悲、欢,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分别映射了人生中消极低落和积极向上的两种心态,而月圆、缺自然分别映射人的合、离, 月圆象征着人团圆,月缺暗指人别离,这一点可以说是为所有国人所认可的。杨万里在《念奴娇?中秋》中也曾写过人念爱俦!阴晴圆缺,月常有,人亦总历烦休。悲欢离合,不人由,盈月空明照当楼。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月的圆缺映射人的离合这一结构隐喻(人是月)在中国古诗词中较为常见,如吕本中《采桑子》的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得几时?词人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他的妻子)的暂聚又别。在这句词中,源域君与目标域江楼月都很明显地表达出来了,并且同样是以月相满、亏来理解、映射人的离、合。除此之外,末句暂满还亏,待得团圆得几时?还传达了一层含义--团圆的时间就如那月圆一般转瞬即逝,分别却似月缺一般漫长。因而,此处的结构隐喻人是月是以短暂的月圆映射短暂的团圆,以长久的月缺映射长期的分别。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