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与本报告相关的几个话外题 何为中西医结合? 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何为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治疗目标的完全转换; 科学环境的深刻改变; 疾病谱的巨大变化; 中西医并存的客观现实; 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 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国人对中西医结合的视觉误差; 片面强调中西医理论和方法学差异; 人为淡化了中西医的趋同性和内在联系; 中西医针对的客体和目标相同; 中西医学在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存在广泛的内在联系; 中西医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 中西医如何结合? 学术结合,人员结合,机构结合。 学术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 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建立起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 一组最简单的数字 几个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领域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使命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解剖位置的一致性 生理功能的相近性 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临床疾病的对应性 解剖位置的一致性 中西医学关于肝的解剖位置、形态与重量都是基本一致的,中西医学对肝实体的物质认识是大致相同的。 《灵枢经》说:“阙……在下者肝也”,这里阙指的是胸廓,在下即指季肋部,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肝的位置在季肋部。 《医贯》说:“隔膜之下有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 对于肝脏的形态与重量,《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 难经·四十二难》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文中所言四斤四两,原作二斤,两者平均取之则为1600g左右,与现代解剖学所言男性肝重1450g大致相近。 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以肝硬化腹水为例看中西医肝病的对应性 以肝硬化腹水为例看中西医肝病的对应性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 深厚的学术积淀 《内经》就已经有了黄疸病的专门记载与论述 ,并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肝病治法 。 《伤寒论》记载了治疗黄疸的专方茵陈蒿汤,并对黄疸预后进行了科学判断,“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诸病源候论》提出:“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历代医家对黄疸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黄疸证以阳黄、阴黄、急黄为总纲进行证治;疫疠等传染性致病因子和过度饮酒等是黄疸的主要病因。 丰富的经验积累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与方药,如李冠仙创肝病十法,王旭高提出肝病三十法等,这些治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放腹水法 古人很早就发明了放腹水法,《灵枢》中记载:“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 谨慎放腹水 《千金要方》中说:“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月死,大忌之” 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肝病研究的热点 。 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学术论文已占据我国肝纤维化研究论文的主导地位 。 扶正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了本专业第一部诊疗指南《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中医药已成为抗肝损伤的主流,80%以上护肝药为中药、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制剂。 中医药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已经阐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领域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消除肝纤维化的诱因 抗肝星状细胞活化 抑制肝细胞的凋亡/炎症坏死 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降解 调节免疫功能 中医药抗肝损伤作用机理 减轻肝实质炎症 促进损失肝细胞的修复 改善肝脏微循环 维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 减少致炎和凋亡相关因子的产生 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 抗自由基损伤 中医药抗脂肪变性 中医药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已经明了。 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抑制内源性脂质合成。 促进体内脂质的运转和吸收。 影响体内脂质代谢。 中医药调节免疫失衡 部分中药和复方具有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作用,还有部分中药对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年来已有多种调控免疫的中药新药应用于临床,使肝病的疗效大大提高。 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 胁痛、腹胀、食少、发热、乏力、肝脾肿大、黄疸等症状与体征的中医药治疗,形成相对固定的治法与方药,在减少患者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