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死因分析法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探索
死因分析法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探索
【摘要】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重要学科,局部解剖学的掌握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基础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效率。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割裂了局部解剖学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出现二者脱节的尴尬局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实践操作能力差。笔者在传统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尸体死因的分析,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死因分析 局部解剖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134-02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按局部分区来研究人体器官形态、位置、毗邻层次、体表标志和投影等的科学[1]。局部解剖学实用性强,相关专业知识与操作掌握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效率。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割裂了局部解剖学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出现二者脱节的尴尬局面[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实践操作能力差。目前,局部解剖学面临诸多教学瓶颈与挑战,诸如尸源紧张、学生操作机会少,学生较为局限的操作不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部分学生不愿积极操作等[3]。如何提高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寻求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局部解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包头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班中随机选择6个班(约40~45人/班),分为两组(3个班/组):传统教学组、死因分析组。
(2)实施方法
1 )分组及教学实施
传统教学组按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依据教学大纲及实习指导实施教学(课程总学时54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操作38学时,适时开设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时间不足)。死因分析组在原有传统授课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始至终逐渐完善对尸体死因进行分析明确。
2)设计原则
死因分析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尸体的死亡因素???行推测:在首次局部解剖学实践操作之前,学生仔细观察尸体的外部情况,记录尸体的性别、身高、体重、大概年龄等一般资料,观察尸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瘢痕、淤青及手术切口等;检测尸体是否有外伤及骨折等现象。其次,根据解剖层次的深入,逐层观测尸体是否有异常(包括变异)。例如:在解剖一具女尸时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女尸,身高162cm,体重63.5kg,年龄35~40岁。解剖操作前仔细检查外部情况,皮肤无破损、瘢痕及手术切口,手背及臀部皮下有淤青;尸体无外伤及骨折等现象。其次,对尸体行层次解剖,开皮后发现手背及臀部皮下浅筋膜有大量褐色区域,即有淤血或渗血现象;在对乳房进行解剖时发现,两侧乳房内有大量的结节,大小不等,质地坚硬,乳房与胸大肌粘连紧密,两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明显。我们对双侧乳房结节区进行了组织取材、脱水、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后将切片送我校病理教研室观察,由资深教授给出最终诊断。由于发现该女尸乳房有严重病变并伴随腋窝淋巴结肿大,结合该女性较年轻,发生乳腺癌的可能较大,随后叮嘱学生重点观察胸腹盆腔脏器是否有异常。在后续的开胸腹盆腔操作中发现,该女尸胸腔脏器无异常;肝肿大,有结节样斑块(取材组织病理学检测),其他腹盆腔脏器未见异常。整个尸体操作完成后进行死因分析讨论,具体分析如下:①女性,35~40岁(乳腺癌发病年龄区间);②双侧乳房结节样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伴随腋窝淋巴结肿大;③手背及臀部浅筋膜内有大片淤血,推测生前有局部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史;④肝肿大,怀疑发生肝的淋巴道转移;⑤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组织内发现大量癌细胞及癌巢,肝组织有非典型性增生灶。
最终诊断:乳腺癌(鳞状细胞癌)伴随肝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过程,最终推测该女尸的死亡因素可能为乳腺癌伴随肝转移。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设置了若干问题,诸如乳腺癌的概况;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乳腺癌的转移方式(乳腺的淋巴回流是局部解剖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来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对学生进行双向标本辨识考试。
3) 教学效果评价
①双向标本辨识测试
对6个班级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相同试题、标本辨识测试两次(其一,教师用止血钳指出考查的解剖结构,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二,教师说出要考查的解剖结构,学生用止血钳在尸体上指出对应结构。每次标本测试题15道,每题1分,答对得1分,答错不得分;每组测试5人,由5位教师进行一对一监考)。考试结束的学生杜绝与未考学生进行交流,禁止携带电子通讯设备。答题卡由相同教师批改,并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