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维汉语言中同质异陈现象
浅析维汉语言中同质异陈现象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个民族的语言各具特色。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各民族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出现了“同质异陈”现象。本文拟以维、汉语言为例,对语言中的“同质异陈”现象进行描述和探析。
关键词:维汉语言 同质异陈 表现 成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彼此对对方的传统文化、语言不断进行借鉴、吸收、渗透和创新。如今,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发生、存在于中国的各民族之间。本文以维汉语言为例,对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探析。
一、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
(一)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二)什么是“同质异陈”?同:相同,质:性质,异:不同,陈:陈述、表现的方法。所谓“同质异陈”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什么是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所谓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就是不同的语言在用词语表达同一性质的事物或同一概念时所借用的体现手段、不同,而导致这些语言“貌似不同,实质一样”的现象。
二、维汉语言“同质异陈”的实际运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被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往往会将人、动植物、宗教用语等作为借用的对象,进行比拟。维汉语言也不例外。本文将以借用对象作为词语分类的标准,运用具体的实例来展示维汉语言的“同质异陈”现象。
(一)“同质异陈”现象在以人为借用对象的词语表现
1.三国时期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陷曹操阵营。曹操对关羽款待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这段历史故事产生了汉语中的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或是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或者人在做着这件事,心却记挂着另一件事。而维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意思相同,但表达形式不同的习语有“人在此处转悠,心在托克逊抖线毯”“人在山上,心却在花园”。
2.汉朝牟融的《理惑论》中记载“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此后汉语中即用“对牛弹琴”来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或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维吾尔人民则用“对毛驴弹热瓦甫”来表达同样的观点。
3.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中记载:宋朝有个叫晏景初的尚书,到一座寺院求宿,那儿的和尚想推却他,便说:“我们的寺院很穷,设备简陋,恐怕不能招呼大人!”晏景初说:“没关系,收拾一下便成。对能干的人来说,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和尚说:“即使是聪明的主妇,如果没有面粉,又怎能做出汤饼来呢?”后来汉语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维语中的“师娘的饭好,靠的是毛拉大叔的菜”则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同质异陈”现象在以动植物为借用对象的词语中的表现
1.在中国古代,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超凡脱俗。晋代晋惠帝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史称“八王之乱”。有一个名叫嵇绍的侍中,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在战乱中始终忠心保护着惠帝,作战英勇,正气凛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汉语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卓然出众。而维吾尔族通常会用“骆驼进了羊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2.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和“凤凰”都是神异的动物,封建时代用作皇室的象征,也用来比喻人中俊杰。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与之相关。如:宋代学者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中:“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唐代严从著《拟三国名臣赞序》中有:“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都是用来形容矫健有力、生气勃勃、精神振奋、有所作为的。维语中则用“如雄狮般有力,像猎犬般的机警”来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再有,中国古代多用“凤目”“丹凤眼”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睛长的很美或是很有神。维语中则用“驼羔眼”取而代之。
3.铁树是一种热带植物,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不耐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