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骚美学人格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屈骚美学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人格美   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      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屈原吸收了儒家美学中一个根本的思想,就是“文质彬彬”、外在形式的美同内在人格的善相统一的思想,进一步高扬了儒家人格美的理想。但是屈原却把这种人格美推向了极致,表现出一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自信甚至于狂热的崇拜,与儒家中庸思想和中原内敛的文化大相径庭。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屈原是“露才扬己”,他有着张扬、外露的性格特点。屈原崇拜自己的才华,自比于尧舜禹汤。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将会“上能安君,下能养民”;崇拜自己的伟大人格,认定自己是真善美的化身,“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节”。总之,在他看来他具有一种光照日月,如幽兰美玉、出水芙蓉一般的无与伦比的高尚情操与高贵品质。   屈原这种完美主义性格特征,为自己设立了超级道德标准,并且努力趋向他,同时又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他人。所以上官、子兰、子椒、靳尚、南后及其他所谓“众人”,都成为他鄙夷和憎恨的对象。他是一位真正的孤独者,他的人格高标不允许他宽恕任何人,甚至他自己。      二.执着精神      孟修祥在《楚辞影响史论》中认为自楚族立国,上至君臣、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具有这种坚忍不拔、执着进取的精神,并且世世代代延续下来。《橘颂》有人考证说是屈原举行成年礼时所作,他把自己想象为伯夷那样清高、执着、固执的人物。实际上这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抒写。   战国中后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关头。从这时的社会情势看,一是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即将出现;一是变法运动正在当时各主要国家相继进行。魏文侯支持下的李悝变法;韩昭公用改革家申不害为相,加强政权;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还有著名的商鞅变法。屈原生活在当时的楚国,正处在这一时代激流的潮流之中。当屈原得不到楚怀王的重用时,他面临着各种诱惑和选择;或放弃理想,避世远惑,逍遥自适;或离开楚国乡土,到他国去做客卿,这在当时所谓的“楚材晋用”的风习下,也是行的通的。面对如此艰难的选择,屈原也曾犹豫、彷徨过。“心犹疑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突出了他性格中犹疑的一面,这正是诗人当时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索琼茅以?j?i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之,舒信修而慕之?”。“曰勉远逝而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通过向灵氛占卜,借灵氛的口吻来说自己的思想斗争。最终执着的精神让他不肯放弃理想和责任,更不肯弃国出走,而是决心与祖国共命运,“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儒家以孔子为始,宣扬的是秩序的调和,在于重构一个以“礼”为规定性的社会结构体。孔子是不满于现实的,他要实现的是恢复周代礼乐的政治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但是孔子的理想并不是对现实的彻底颠覆,而是一种改良、调整,其实施的关键在于“中和”,走的是一条秩序之路。屈原选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