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个别称谓语运用心理演变
浅谈个别称谓语运用心理演变
摘要称谓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的词语。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使称谓的意义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这就会导致称谓使用者的心理随之发生变化。研究称谓语运用的心理演变,有助于了解称谓的发展,同时也能反观社会,体察人情冷暖,窥探人们的价值观念,对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 运用心理 演变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称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母亲、老师、首长等。在中国,“称谓”一词源于周朝,后在《尔雅?释亲》、《礼记?曲礼》中有专门著述,以后世代称谓越积越多,相关著作也随之增加,至清代梁章钜将称谓分门别类写了厚厚一大本《称谓录》,专门为称谓著书立说,堪称世界之最。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称谓又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的、最频繁的词语。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使称谓的意义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对于称谓的使用者来说,运用某一称谓的场合,运用时的心理、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慢慢的,从这之中凸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社会心理趋向,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称谓的某些变化来反观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轨迹,扑捉人性心理、体会百态人生。
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果,是的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但是这些语言中文化信息绝大部分并非直接反映在字面上,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暗含着。要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学好目的语以外,还要尽可能地了解目的语所暗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在教授外国学生学习称谓语时,就需要了解其由来,演变,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在交际中闹笑话,甚至发生矛盾冲突,因此,对外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因素。
对称谓语运用的心理演变的研究,是以某一称谓语的历史发展演变为主线,针对每一历史时期做细致分析,剖析说话人的心理。由于称谓语的数量较为庞大,我们无法逐一进行探究,只能从中选取个别词语作为代表。下面就从“小姐 ”一词看称谓语运用的心理演变。
1 最初的升华
说起“小姐”的渊源,我们先看看组成这个词语的语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道:“姐,蜀人谓母曰姐,从女且声读若左。”由此可见,“姐”的本义既为“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事歌舞活动的乐女,也被称为“姐”。这样一直到了宋代,“小姐”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多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颇含贬义。说话人多带有轻视、不在乎的态度。例如:苏东坡在《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中说的杨小姐则是一个艺妓。在这一时期,“小姐”的语用范围很小,说话人通常不会带有太多情感,但有时会有鄙薄之情夹杂其中。
进入元代以后,“小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它与出身门第联系在了一起,只有非富即贵家的未婚女性才能被称为小姐。而这时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只能用“女子”来称呼。例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云:“只生得个小姐,小子莺莺。”
明赵翼《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缙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二小姐乃是赦老爷姨娘所出,名迎春。三小姐政老爷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的胞妹,名惜春。”
有时,人们甚至在“小姐”前面加上“千金”,如: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此时,称未婚女性为“小姐”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地方娘家人对已经出嫁的女子也会称为“小姐”。但是不管已婚也好、未婚也好,这时的“小姐”俨然已是一个褒义词,是一个敬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说话人通常都是带有崇敬、尊重的心理,又或夹杂了一丝敬畏之情 ,这是当时社会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人们心理上的体现。
2 时代性的中落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文革”结束,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社会性因素使得“小姐” 的角色发生重大的转变。
五四运动之后,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用“同志”、“姑娘”这类词代替了“小姐”,即便是被使用,也失去了敬称的含义 。到了“文革”时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就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人们往往都含有厌恶、蔑视,甚至痛恨的心理。“小姐”出现时期性的消亡。
3 现代意义的极端
时至今日,细细体察“小姐”这一称谓,颇具深意。暂且不论它到底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光是应用的场合和应用人群就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政治色彩日趋淡化,人情色彩渐渐变浓。日常交际用语中,较为冷淡的“同志”淡出了社交舞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