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先勇台北人中悲悯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白先勇台北人中悲悯情怀

浅谈白先勇台北人中悲悯情怀   摘要:悲悯情怀贯穿着《台北人》这一整部小说集。从其没落英雄、知识分子、无辜者的小说人物形象层面,透过作者对他们命运遭际、强烈今昔对比的深刻描述,我们深感命运的巨大力量,在命运面前,人表现出的无奈、悲凉。由此,小说集《台北人》流露着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悲悯情怀   20世纪70年代,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白先勇作为当时台湾文学创作的最高代表,其作品毋庸置疑的成为大陆学者研究台湾当代文学的首选对象。   白先勇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可分别视为早、中、后期的代表作。其中,由《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国葬》等十四篇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小说集《台北人》的思想底蕴和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成熟。   为了纪念那些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益加深的文化乡愁,白先勇开始了《台北人》的创作。从其创作的动机上看,《台北人》流露着一种历史感的沧桑感。确实如此,在《台北人》的扉页上,白先勇这样写道:“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并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唐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写于唐朝国势衰落之时,诗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刘禹锡怀念金陵,并借古说今,对唐朝的衰微有所感触。我写《台北人》时,也有着想法。我用这首诗作题词,已替这本书定了个调子”。①   《台北人》小说人物众多,有高级交际花,有社会底层的妓女,有知识分子,有没落英雄,有商人,也有佣人等,但整体而言,他们都有过去的辉煌,有如今的落魄,明显的今昔对比,可将《台北人》的主题界定为“过去”与“现在”。   在《台北人》中,白先勇侧重对人前后不同遭际的对比描写,“在历史的颠踬中展现人的命运走向的悲剧性”。②强烈的今昔对比,流露的是人生命运轨迹的难以预测以及对死亡的难以摆脱,显示着人生的幻灭无常,人性的如此不完美,历史的兴衰感,由此生发对人的博爱之心,悲悯之情。   一、没落英雄的挽歌   1967年,白先勇在《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岁除》。在《岁除》中,“白先勇从人的生命辉煌的失落以及对这种辉煌的难以忘怀的角度显现了另一种生命的窘迫和困顿”。③故事以除夕之夜,刘营长一家的团圆聚餐为时间、空间背景,主要刻画了客人赖鸣升这一“巨人自我意象”④。这篇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赖鸣升的一生:其有自认为骄傲的过去:在四川做过连长,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能直用水碗子喝茅台、三花,割过营长的靴子,这一切都显示了当年的英勇,至少在精神、体力上是充足的,年轻力壮,能胜酒力,而如今却只是荣民医院厨房里的一名买办,不胜酒力,几杯金门高粱便一阵呕吐,三万多的退役金不仅讨不到老婆,反而被那山地女人骗得一无所有。虽然“他的骨架特大,坐着也比旁人高出一个头来,一双巨掌,手指节节瘤瘤,十枝树根子似的”,⑤但支撑其巨大形象的却是脆弱的精神,存活在残酷的现实里。只有在除夕之夜,在刘营长这一家里,借着酒兴,他才能找到想象中的自己――活在辉煌的记忆中。从赖鸣升的语言中,我们所感觉到的是其“心高气傲”,可现实的种种迹象已经将其回忆一一踢除出局。从刘营长对赖鸣升的了解中,可以断定他不是第一次吹嘘自己的辉煌过去,从刘营长对其的宽容,甚至可以说是敷衍中,刘营长家可能是其重温旧梦的最佳地方。一但离开这样的土壤,其旧梦将无法重温而被迫活在残酷的现实里,即便他不肯面对这样的现实。   岁除,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好日子,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而不想放弃辉煌的过往的赖鸣升却在除夕之夜重忆美好往事,表明其抗拒现实,极力想抓住过往,抓住历史的尾巴,但结果却表明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可悲的,与命运抗争注定是失败的。虽是失败的结果,但当我们读到赖鸣升像小孩子那样“扎手舞脚的打起拳来”,弄得桌子上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赖鸣升不服输的但已注定是失败的抗争精神,而更多的是“白先勇对人的人格尊严和悲剧命运的悲天悯人的心怀的触摸”,“对人无力无助,必得走向衰亡的悲剧性结局而又努力挣扎,拒绝面对这一切的命运轨迹和无言悲苦,寄予了深切的悲悼和同情”。⑥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是一直辉煌、完美的。历史承转之中,世事变化之大,人生也会变幻莫测,若只想仅仅抓住美好的过去,不肯认清现实,再努力的回忆与抗争也是徒劳。对于这样的悲剧性结局,作者所能寄予的,只有悲悯之情了。   二、知识分子的哀歌   《冬夜》里的余钦磊、吴柱国可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的尴尬遭遇更能显示出现实的残酷,命运的不可抗争。小说以台北冬天的一个冷雨夜为背景,通过余钦磊、吴柱国两人的短暂交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