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

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提起景德镇,就不得不提起瓷都。很早就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有着近两千年陶瓷历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精英,不断创造出精美陶瓷,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   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特征   景德镇发展至今,与它的陶瓷历史文化不可分割。传承和弘扬其优秀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独特文化,都有着哪些特征呢?   1、创新不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行业代代发展的源泉。景德镇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作品上,宋代的“影青瓷”,白里泛青、莹润素雅。使“景德镇” “不胫而走、天下皆闻”。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结束了我国素烧的历史。还有明清先后创烧的斗彩、五彩、粉彩、郎窑红、祭红等一系列名瓷。在技术上,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催生了我国最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官搭名窑”的制度,促进了名窑较快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艺术中心。   2、兼容开放   景德镇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祸,景德镇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灾难化弊为利成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珐琅彩料,并借鉴西方油画技巧。同时,取他人之长,把龙窑、葫芦窑的特点与北方的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创建了镇窑。在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3、和美圆融   朱熹曾说“凡有形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型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反映了人民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福、禄、寿“三星”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龙、风、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兰、梅、菊为题材,委婉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肯定和赞美。宗教一直是人类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画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因果轮回、普度众生、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消除景德镇陶瓷产业弊端,积极发展景德镇陶瓷的又一次飞跃   景德镇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昭示未来。除了景德镇在不断发展外,国内其他陶瓷产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德化、河南禹州等地。陶瓷产业搞的红红火火。陶瓷行业的竞争也日渐升温,现如今景德镇陶瓷产业所存在的弊端也将影响景德镇陶瓷未来的发展。   1、创新概念差,抄袭理念强   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需要扎实的功底之外,还要有突发的灵感。在古代,我们伟大的前辈们,想要创作一幅作品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画得出来的。首先心中就要有一幅好的蓝图,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资料,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所画之物也是画师心中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的写照、心情的抒发。而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书法资料一大堆,就形成景德镇瓷艺人作画很少去写生,都从书中稍微改动,有的甚至直接复制,形成了一股抄袭画风。就第一届陶瓷博览会以来,不乏有不少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一旦出来了,很多相类似的作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冒出来。   2、门户观念重,学艺不正式   “陶瓷世家”标志着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对陶瓷的沿袭,也代表着一个个画风的创新和传承。但也有一些师傅对待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都有所保留,都惧怕自己的手艺传了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 “有了徒弟,没了师傅”的观念严重,留一手不教全面的普遍存在。景德镇学艺大多都是要拜师,没有学校的正式化、系统化、全面化。有的甚至自己都学艺未精,用错误的方式引导着自己的学生,使想学艺的人走了许多弯路。   3、文化渐退化,利益放首位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瓷业习俗上,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中秋烧“太平窑”,元宵节扎“瓷龙”等,都反映了景德镇人民对师长的推崇、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现在,景德镇的建设已规模化,烧“太平窑”的现象已看不见了,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也不见有过。依稀只记得一群小伙伴在母?H河旁自己搭着小小的“太平窑”,在旁边欢快的跳着的情景。这些习俗感觉在慢慢淡化着。   改革开放20世界90年代初,全国经济回升。景德镇陶瓷的声誉响彻国内外,吸引了不少收藏陶瓷的爱好者,这也引起了不少商家的注意。于是,带动了一批批跑陶瓷展会的热潮。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许多不懂陶瓷的也加入进来。凭着三寸巧舌,以次充好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