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杜甫诗史核心内容
浅谈杜甫诗史核心内容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杜甫用他的诗歌既记录下了乱前唐王朝对外族政权的侵略,也记录下了乱后各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这些构成了杜甫“诗史”的核心点。
关键词:杜甫 诗史 民族冲突
内蒙古大学的高建新认为:“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①实际杜甫诗歌中称得上“诗史”的篇章要比高建新说的多。杜甫一生亦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他为了避乱四处奔波,到他临死时战争(“安史之乱”后各地大小军阀的叛乱)仍未消停,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其中有句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②(138)
一、杜诗中写到的安史乱前唐对其他民族政权的侵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在天宝十载(751),鲜于仲通征南诏,高仙芝击大食,安禄山讨契丹,结果无一不败。③(7313-7316)
杜甫反对侵略作战,在诗中对唐皇的好大喜功的开边政策进行了谴责。尤其是《兵车行》,此诗钱谦益认为:“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此诗叙南征之苦。”④(10)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③(7313-7314)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杜诗详注》引《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兵。……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事。”⑤(118)杜甫沉痛地说到:“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第一首)“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第六首)发出了反战的呼声。
二、杜诗中写到的其他民族对唐的战争及侵扰
1.北胡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本质是种族的斗争。②(46)据《资治通鉴》记载,“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⑤(7312)
身陷叛军之时杜甫写下了《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杜甫很清楚叛乱的是胡人,这是民族战争。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g自请统兵收复京都,不久便大败于陈陶斜,死伤四万余人。③(7404)这时杜甫沦陷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一消息,便写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诗人痛悼阵亡烈士,希望官军早日平定胡人叛乱,收复失地。
杜甫在诗中一般用“胡”“戎”等指称安史叛军,如“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悲陈陶》)。有些诗则直接提到了安史叛将的名字,如“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塞芦子》)“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人早期诗歌中对异族多只用一个字来称呼(“胡”字最多),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对异族的称呼频用两个字了,如“羯胡”、“胡虏”、“群胡”等,这无疑显示了诗人对异族作乱者的蔑视与愤激的心情。
2.回纥的趁火打劫
为了平叛,唐王朝借回纥兵助战。回纥兵与其说助战,不如说是趁火打劫。陈寅恪认为,“回纥(即维吾尔族)自肃宗以后最为雄大,中国受其害甚巨。”⑥(129)例如,宝应二年(762),回纥助唐平史朝义,“回纥入于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⑤(7527)如此事件不止一桩。
杜甫在《北征》中写到:“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很明显杜甫是反对借回纥兵的。
杜甫在《留花门》中写到:“花门天骄子, 饱肉气勇决。……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这首诗杜甫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花门”就是指的回纥(《钱注杜诗》谓:“盖花门在回纥东南,置堡于此,所以为控扼也。”④(69))。杜甫对他们没有好感,心存戒备,这从杜诗的遣词造句及语气中看得出来。《杜诗详注》引范?Z说:“此中国何如时也。读‘胡为倾国至’数语,可以鉴《春秋》会戎盟戎之义矣。谓子美为诗史,岂不信哉。”⑤(552)
3.吐蕃的入寇
吐蕃对于唐代中国为患其实最大,原因一是时间长,二是祸害剧烈。安史之乱时,吐蕃就趁机在乱中得了实惠,占领了河西大面积领土。陈寅恪谓:“唐代中国所受外族之患,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