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杨慎谪滇诗影响及其所反映边地文化问题
浅谈杨慎谪滇诗影响及其所反映边地文化问题
摘 要:明代前期的著名诗人、学者杨慎因为“大礼议”事件被贬谪云南、永远充军。他在谪滇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在滇期间,杨慎培养或影响了杨门六学士等门徒、朋友,在云南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学术圈或文化圈,这些人深受谪滇诗的影响,对其进行点评、唱和及模拟。杨慎谪滇诗还反映了边地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我们反思文化偏见提供了样本。
关键词:杨慎;谪滇诗;边地文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83-03
一、谪滇诗与云南诗歌发展
杨慎作为中原地区杰出的状元诗人、文化精英,他的到来为云南诗坛增添了光彩。杨慎对云南的贡献,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去看都是巨大的。杨慎的创作成就、治学方法、学术体系都卓然成家,一时围绕左右的“杨门六学士”等人无不为他的人品和学识而倾倒。杨慎在史学、文学、哲学上留给云南的巨大财富是不可胜数的,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对杨慎谪滇诗做一个总结,研究谪滇诗的贡献最后的落脚点是结合当今社会,以杨慎作为个例来说明边地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乃至边地文化与主流文化之关系。
杨慎积极地与当地文人交往应酬,对后学鼓励奖掖,不以高贵者自矜,他培养或带动了云南一大批文人学者,如著名的“杨门六学士”等。杨慎对于他们的影响不仅是诗学上的也有思想上的。
自元代被纳入中原版图以来,尤其在明清两代,云南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既保持了其独有的风格,又吸取了中原文化的优点。中原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代表者和集大成者,在中原文化的带动和引发下,边地文化呈现出自觉意识,而杨慎这样的贬谪文人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杨慎对六子等人的引导和启发不仅壮大了云南诗坛,还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被视为蛮荒之地的云南一直遭到中原文化的冷遇,滇地文人有一种较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他们放开手脚进行创作的胆识和信心。他们与杨慎之间的交游唱和过程中,这种心理状态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
谪滇诗中的交游酬唱诗数量庞大,其中绝大多数是与滇地文人的唱和作品,这些诗本身就是滇地诗坛的一大笔宝贵财富。对于那些诗作水平还欠佳的诗人来说,与杨慎的唱和无疑是最好的“练笔”机会。而与杨慎书信交流或面对面的论诗论文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还可能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在《升庵诗话》“胡唐论诗”条中,杨慎就对胡子厚、唐元荐二人的诗学观加以引用,并加以褒扬[1]。可见,杨慎谪滇时期的诗歌创作和交游活动给云南诗坛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从杨慎谪滇诗看边地文化与主流文化之关系
由于地处偏远,杨慎与中原文化自谪滇之日起业已产生代沟。早期翰林院供职时期,杨慎与同僚友人多有唱和之作,谪滇后由于交通不便、人事变迁等缘故,他与中原地区文人虽也有寄赠唱和,但相对于云南本地的交游状况来说毕竟只是寥寥。杨慎在云南的交游是较为散漫的,不像前后七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论宗旨和创作倾向。杨慎谪滇后,基本上处于与中原文化绝缘的状态。对于当时声势浩大的前后七子之复古,杨慎提及的也很少。可见,杨慎的影响力在当时只能是小范围的,边缘化的。我们可以将杨慎谪滇诗作为一个典型来考察边地文学与主流文学,乃至边地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问题。
杨慎被贬边地对于其创作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们带有普遍性,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凡是贬谪或仕宦边疆的、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都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也可以说它们就是当时边地文学的两种特征:
从积极地方面来看,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到韩愈“不平则鸣”,乃至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等等,遭遇坎坷而发奋图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从主观上说,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自己有意识的走向这条道路;从客观环境来看,从未出身仕途,或者遭遇政治挫折往往使得文人不再希冀仕途,而是在文学上有所作为,以此来弥补缺憾。在滇期间的生活环境为杨慎提供了发愤著书的条件。
其次,云南的奇美景象对诗人的冲击。虽然杨慎的生地四川也风景绮丽,但相比之下云南更有番异域色彩,而且文明程度没有四川高,保留了更多古朴的民风民俗,这些现象让作者大开眼界,正如赵翼诗所云:
人间第一最奇境,必待第一奇才领。混沌倘无人可鉴,不妨终古懵不醒。中原一片好景光,发泄已尽周汉唐。所未泄者蛮獠窟,天谴李白流夜郎。又教子瞻渡琼海,总为任昧开天荒。伊犁城在西北极,比似炎徼更辽僻。乌孙故地毡裘乡,睢?砗卧?读仓颉。近年始入坤舆图,去者无非罪人谪。一闻严谴当出关,如赴鬼门泪亦流。岂止天固不轻与,若辈纷纷何足数。要等风骚绝代人,来绚鸿蒙旧风土。……国家开疆万余里,竟似为君拓诗料。即今一卷荷戈诗,已如禹鼎铸魑魅……[2]
赵翼诗很好地归纳出了诗人们虽遭贬谪而无意中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