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人文关怀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人文关怀
摘要: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是,对灾难性的新闻报道要格外慎重。该文认为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换位思考,真切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以媒体特有的敏感视角和理智“关爱”他们,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给予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画面修辞 换位思考 人文报道
真实感人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倘若片面记录灾难的凄惨景象,那些夹杂着血腥与死亡气息的冰冷叙述会让受众感到媒体对生命的冷漠。纵观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有关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从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到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很多媒体避免刊播恐怖悲惨的细节画面,在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了对当事人和受众的人文关怀。但是也有一些报道缺乏这种人文关怀,其报道效果适得其反,值得认真思考。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说:“正义、勇气、公理和悲悯是我们尊奉的最高价值。对于不幸的人,即使违背天理,我们也应当给予最起码的人格尊重,至于无辜的受害者,则需要更富于人情味的关怀。”灾难发生时媒体不仅要将最新消息传播出去,更要将人文精神注入到采访、编辑、报道的每个环节中,不要让“镁光灯下的软暴力”消解了媒体的善意和责任。
一、灾难性新闻报道切忌“强盗”式采访
细节往往能使新闻报道触动观众的敏感点,所以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增强捕捉细节的反应能力,细心捕捉传神的细节,让细节为新闻添彩,用细节升华主题。但是,在灾难性报道中,对细节的追求又要格外慎重。例如,2011年10月对佛山女孩小悦悦的采访报道中,面对其父母悲痛哭泣,有些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责问她为什么没有看管好自己的孩子,甚至于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引导她再次描绘当天的情形。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当事人在多数情况下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因过于悲痛,往往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是,有些记者在“纯客观”理念的误导下,不顾当事人的感受,或者诱导当事人及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或者一味地有闻必录、“眼见为实”,忽视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采用“掠夺式”采访。这种为新闻而新闻所拍摄下来的新闻画面,无异于往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在当年汶川地震救灾现场采访中,有记者向已失去父母或女儿等10位亲人仍忍痛奋战在救灾现场的女民警蒋敏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时候看到救出的这些老人和孩子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在舟曲泥石流灾难事件的现场采访中,有记者向县中队副中队长王伟提问,在救灾工作中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妻子。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妻子是怀孕期间被埋在泥石流中的。面对记者的残忍提问,他说:“不想不可能”,同时自己已是泪流满面。还有记者“专程”采访了王伟的父母,拍摄下两位老人面对一字排开的16双他们特意为孙子准备好的小布鞋时老泪纵横的场面……
这些报道本应是鼓舞民心、倡导奉献、有利于缓和灾难情绪的。但是,由于报道缺乏人文关怀,反而给当事人及其亲人造成严重的二度伤害。由此看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全面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做到客观报道而不逾矩,仍是媒体需要持续坚持并不断改进的。
二、慎重处理报道中的“弱者”形象
为了保护弱者,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PCC)行为准则对这些方面做了有关规定:在涉及有痛苦和惊吓的案件中,记者接近和询问当事人时应谨慎、富有同情心,要有准确的判断力。我国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规定,但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灾难性事件是典型的涉及痛苦和惊吓的事件,记者在接近当事人的时候理应选择恰当的报道对象,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的采访能避开就避开,不能避开就应尽最大努力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报道后消除可能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媒体的进步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不过有两个问题有必要反思:
首先,灾难性新闻中的当事人通过媒体的报道传播,从此被框定在“灾民” “受救助者”“弱者”等类别中。人们往往会认为,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关爱和帮助。而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更没有人愿意永远被世人看做是弱者。
其次,媒体的过度关注会将“弱者”造就成“名人”。可是这些诸如抗震小英雄林浩、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之类的“名人”,他们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名人”。在媒体面前,他们本质上只是弱势人群的典型代表,伴随着媒体一次次强势的包围,接踵而来的可能是被“仰视”而孤立、被质疑“想出名”,被“道德壮举”所绑架,从而使原本自由的生活受到影响。
被贴上“弱者”或是“名人”的标签后,这些本应拥有自己正常生活的当事人,却因为媒体报道过程中的一些作为或不作为,而受到诸多损害。所以说,对于当事人的过度曝光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平静。媒体在报道之前,要真正从被采访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天津市津南区事业单位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2025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人力资源管理》一平台形考任务一至四在线形考试题及答案 (2).pdf
- 2025年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上Unit 2 My friend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pdf VIP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申报材料.doc VIP
- 2025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招聘(2025年第二批)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docx
- 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及分析.docx VIP
- 2025天津市津南区法院系统招聘考试真题.docx VIP
- 2025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招聘(2025年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如何科学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