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优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优化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优化   摘要:为优化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再生频率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品种、外植体类型、苗龄、预培养时间以及激素浓度与配比等。结果表明:品种对再生频率影响较大,Westar的外植体再生频率高于宁油18号和中双11号;不同外植体再生频率也存在差异,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显著高于下胚轴;苗龄以4 d较好,预培养时间以2 d较适宜;预培养基中激素2,4-D最适浓度为1 mg/L,分化培养基中,6-BA/NAA比例为10 ∶ 1时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最高,为70.79%,6-BA/NAA比例为9 ∶ 1时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最高,达到96.73%。经过优化后,油菜外植体再生频率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优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634.3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076-04   油菜为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1-3],也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在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油菜花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可用作旅游资源;油菜的茎叶可食用,还可用来饲养动物;油菜种子不仅可用来榨取食用油,饼粕还可用来做饲料。此外,油菜属于可再生资源,低芥酸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碳数相近,因此被认为是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4]。当今育种学家把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和抗逆油菜新品种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5]。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油菜育种中[6],并得到了大量不同优良特性的油菜种质资源[7-12]。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油菜基因工程育种中的重要环节。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13-18],油菜可用下胚轴、子叶柄、根、茎、小孢子等作为外植体来进行组织培养。经过多年研究,国内外许多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19-21]。然而,研究表明,在油菜组织培养中,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最佳再生条件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菜转基因研究的发展。本研究主要对影响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摸索出一套稳定、高效的油菜遗传转化体系,为油菜组织培养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为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获得预期优良性状的油菜新种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有Westar、宁油18号、中双11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主要研究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品种、外植体类型、苗龄、预培养时间、激素浓度和配比等。其中品种有3个,即:Westar、宁油18号、中双11号;外植体类型包括子叶柄和下胚轴;苗龄分为4、5、6 d,预培养时间分为1、2、3 d;2,4-D浓度分别为0.5、1.0、1.5 mg/L;在固定NAA或6-BA浓度的基础上(NAA基本浓度为0.4 μmol/L,6-BA基本浓度为4 μmol/L),将6-BA/NAA的配比分别调整为9 ∶ 1、10 ∶ 1、11 ∶ 1。以期从上述组合中筛选出最适合的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1.3 培养基配方   无菌苗生长培养基:1/2MS+20 g/L蔗糖+0.8%琼脂,pH值5.8;预培养基:MS+1.0 mg/L 2,4-D+9.8 μg/L AS(乙酰丁香酮),pH值5.8;芽诱导培养基:MS+0.4 μmol/L NAA+4 μmol/L 6-BA+0.2 g/L PVP(聚乙烯比咯烷酮)+5 μmol/L MES(乙-吗啉乙磺酸)+200 μmol/L AdSO4(硫酸腺嘌呤)+15 μmol/L AgNO3+250 mg/L Carb(羧苄青霉素)+0.2 μmol/L GA3+30 g/L 蔗糖+2 g/L Gelrite(植物凝胶),pH值5.8;MS培养基:MS+30 g/L 蔗糖+250 mg/L Carb +2 g/L Gelrite,pH值5.8。   1.4 离体培养程序   1.4.1 无菌苗培养 取大离心管1支,倒入种子,加适量的“84消毒液”灭菌,不停振荡2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遍,每次30 s。清洗完的种子铺在MS培养基中,每瓶培养基50~60粒,然后将培养瓶在(25±1) ℃黑暗条件下培养3 d。后移至光下培养1 d,在25 ℃、光照度为2 000 lx、16 h/d光照条件下培养,待用。   1.4.2 预培养 将培养4~6 d的无菌苗,在底部放置了MS湿润滤纸的灭菌培养皿中,用解剖刀切下2个子叶中较大的子叶柄和下胚轴,下胚轴切成5~10 mm的小段,将切下的外植体置于预培养基上预培养2 d。   1.4.3 芽诱导培养 预培养后,将外植体转入芽诱导培养基中,在强光照下2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