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榆林窟微环境特征及其对壁画病害影响初步分析.docVIP

瓜州榆林窟微环境特征及其对壁画病害影响初步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瓜州榆林窟微环境特征及其对壁画病害影响初步分析

瓜州榆林窟微环境特征及其对壁画病害影响初步分析   内容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洞窟壁画病害机理,从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出发,选取榆林窟2005年11月~2006年11月间窟区大环境和典型洞窟第6、22、35窟微环境监测数据。分别从温度、相对湿度、露点和降水四个方面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洞窟微环境的特征及其随窟区大环境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洞窟微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病害特点,并提出了延缓病害发生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榆林窟;微环境;特征;病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6-0105-04      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西南约76公里的榆林河谷中,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面积5200多平方米,彩塑200余身,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地处峡谷,光照时间较短,榆林河的河水作用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榆林窟区域环境有着显著的峡谷特征,气候明显异于相邻的大部分地区。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对文物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破坏因素,病害的产生与窟内微环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洞窟微环境的气候特征及其随外界大环境的变化规律,分析微环境变化对壁画病害的影响,可为病害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也为相关部门制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资料基础。      一 监测位置的选取及布设      1.1 监测位置的选取   榆林窟洞窟分布于峡谷的两侧,窟区气象站则位于窟区中部距榆林河约15m的台地上(图版29)。   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全面性,特选择相对价值较高的第6、22、35窟作为典型洞窟。第6窟位于东崖中部,一二层贯通,与榆林河水平相距约54m,是榆林窟最大的洞窟,体积480.12m3,窟顶穹窿形。窟内巨型倚坐佛像高24.7米,建造于唐代,五代、宋、西夏、元、清、民国重修,仍保存了唐代的艺术风格,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第22窟位于东崖二层,与榆林河水平相距约52m,垂直相距约16m,体积187.79m3,窟顶覆斗形,分前后室,开凿于唐代,主甬道和主室南壁发现重层壁画。第35窟位于西崖二层中部,与榆林河水平相距约为8m,垂直相距约14m,体积214.51m3,与第22窟大小、形制近似,属于不开放洞窟,也是唐代所建,五代、宋、清重修。壁画有巨型横幅构图的密宗金刚界《五智如来曼荼罗》和文殊变、普贤变,也是敦煌石窟仅有的几个留下画匠名字的洞窟之一,对研究石窟开凿有重要价值。      1.2 监测探头的布设   监测设备采用的是美国原产的H8和H21 HO-BO系列空气温湿度探头,体积小,种类多,使用方便,设定的采样频率为15分钟。第6窟探头设于下层离地面1.2m的中心佛坛,编号为S1;第35窟探头设于主室东壁南侧下部地面,编号为S2;第22窟探头设于主室西北角地面,编号为S29(图1)。         二 洞窟微环境特征与分析      选取榆林窟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全年窟区和第6窟、第22窟、第35窟的监测数据,分别从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平均值、最高值、最小值及降水的监测结果,来分析洞窟微环境的特征及随窟区大环境的变化规律。      2.1 温度   榆林窟窟区和第6窟、第22窟、第35窟温度年度月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监测结果见图版19、20、21。   2.1.1 温度平均值   从图版19可以看出,榆林窟窟区、第6窟、第22窟和第35窟月平均最低温度均出现在1月份,分别为-10.5℃、-4.1℃、4.8℃和2.7℃。窟区和第6窟、第22窟、第35窟温度年平均值分别为8.4℃、7.6℃、9.9℃和11.5℃。窟区月平均最高温度主要集中在6~8月,最低温度主要集中在12~1月;而第6窟、第22窟、第35窟月平均最高温度主要集中在7~10月,最低温度主要集中在12~2月。   2.1.2 温度最高值、最低值   从图版20和图版21可以看出,榆林窟窟区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为35.7℃,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1.8℃,两者相差57.5℃。第6窟温度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为20.2℃,最低值也出现在1月份,为-11.1℃,两者相差31.3℃;第22窟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为19.8℃,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为2.5℃,两者相差17.3℃;而第35窟温度最高值也出现在9月份,为19.8℃,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0℃,两者相差21.8℃。      2.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