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构建广播新闻音响图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声音构建广播新闻音响图画

用声音构建广播新闻音响图画   【摘 要】广播新闻作为听觉传媒作品,应灵活运用声音语言,故事化、形象化讲述新闻,将听觉形象转化成视觉的“音响图画”,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用声音构建广播新闻的“音响图画”,有效提高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广播新闻 听觉 视觉 音响图画 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新闻作为听觉传媒作品,是通过声音传播的。它与视觉传媒作品相比,有声无图,缺乏直观形象感。但是,从声音的形象描绘功能和审美“通感效应”的角度考察,广播新闻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广播手段调动起听众丰富的想象力,用声音构建出直观可视、赏心悦目的“音响图画”。   什么是“音响图画”?“音响图画”也可以称为“录音场面”。它包括新闻事件的现场音响和当时人们的活动音响。这些音响能表现出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再现新闻现场的情景,使报道立体化,听众能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即人们常说的“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通感作用。①   审美的“通感效应”表明,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可以相互渗透或者转移。在一定情境下,听觉可以转化成视觉,视觉也可以转换成听觉。就广播而言,一篇或一组完美的广播节目,可以通过声音带给听众形象感画面的,有时甚至会比直观的可视画面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精选音响,营造氛围   音响是广播传播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最具魅力的广播新闻语言。无论是来自人物活动发出的声响,还是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一旦化作新闻语言进入广播新闻作品之中,都以声音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比书面或其他语言形式更直接、更生动地表达人物思想、现场气氛。当然,音响的选取必须典型、得当;否则,就是噪音、杂音。   例如:辽宁鞍山电台一位记者采访鞍钢1780热轧机生产线时,站在生产线旁静心观察,发现钢坯出炉时音响非常典型、丰富,适于营造“画面感”,于是他拿起了话筒:“随着生产指挥长一声令下,一块钢坯从加热炉送上生产线。火红的钢坯正徐徐通过两架热轧机,然后加热。看,红红的钢坯现在连续通过了7架连轧机,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现在,它的时速大约30公里。就像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直奔生产线南边的卷板组……”   这篇《来自鞍钢1780热轧机生产线的报道》由多种音响组成:指挥长的指挥令、记者现场描述声、轧机轰鸣声、钢坯滑行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声、情、景相融的“音响图画”,使听众在有声有响的现场氛围中,感受到了国企改革迸发的活力与生机。   和新闻现场声响一样,新闻人物的谈话、对话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音响,它能够表现作品思想主题,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特别是新闻人物围绕新闻事件进行的对话、交流等,不仅可以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还能形成悬念情境,使听众在具体可感的气氛中体验到听觉震撼。   下面是鞍山电台《一场生死救援》播出稿开篇的一段音响:   孕妇:“喂,我要生孩子了,快点救命呀,救命啊!没有人……   女民警:同志,你再坚持一下。我们的民警正在寻找你的住处……   孕妇:我现在受不了了……快点……   女民警:我们也通知了医院,他们也快到了。放松点,别太紧张……   孕妇:救命啊……快点……   一位独居出租房的高龄孕妇深夜突然要临产,当时手机欠费,只能拨打110报警电话求助。由于她说不出准确的楼门牌号,给救援带来了很大难度。作品开篇的对话先声夺人,拨人心弦。民警能否顺利找到孕妇?孕妇能否顺利脱险产下孩子?这些悬念使得人不得不听下去。开篇的录音是记者连夜在“110”指挥中心录音系统选取的。假如没有这段紧张的电话通话录音,单靠记者叙述或当事人事后讲述,其作品就会逊色许多。   二、描摹色彩,再造想象   色彩是事物特有的外在形象和基本特征。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触发人们的视觉想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生动传神,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想象中勾勒出多少草长莺飞的“音响图画”!   色彩不能言语,不能用音响表现。但是,这不等于说广播新闻不能像视觉新闻那样用色彩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声音描摹、调配色彩的功能同样可以唤起听众对具体形象的联想。如鞍山电台播出的报道《梨花吹开幸福梦》,记录了果农春天忙碌的景象:“姗姗迟来的春风,终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南果梨花。记者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山上山下一树树初绽的梨花,犹如披霜叠雪,给漫山遍野披上了素妆。近处的树丛间,不时有红色、粉色、绿色飘过,那是妇女身披的围巾、纱巾。她们在忙着给梨花人工授粉……”   南果梨是当地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梨花茂盛,往往预示着丰产增收。这篇报道以“霜”“雪”一样白的梨花做背景,有劳作的妇女身披红色、粉色、绿色围巾不时“飘过”,静动结合,如同一幅优美的山乡闹春图展现在听众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