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史学断代问题.docVIP

略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史学断代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史学断代问题

略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史学断代问题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多年的经验,具体介绍了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的断代方法――诸如依出土背景、书法、书风、不同时代的制度以及特定时期特殊用词、文献本身的特征等作出判断。   关键词:敦煌吐鲁番文献;史学断代   中国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6)06-0124-06   对敦煌吐鲁番文献要着手研究,首先就面临着一个确定时代的问题。如果文献本身有明确纪年,或干支纪年,当然好判明其时代;如果文献本身没有纪年,或纪年缺损,这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找出或考证出其年代来。特别是吐鲁番出土文献,上起十六国,中经高昌国、唐代,下至元朝,时间跨度几近千年,加之断残缺损者多,如果不能确定其时代背景,就无法加以利用,更难以作出准确的研究。敦煌文献虽比较完整,然而,对一些无纪年文献,同样也有个断代问题。   对出土文书的断代,可以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来作出判断,下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以备与学界同仁交流。      一 依据出土背景作出判断      吐鲁番文书有相当多出自墓葬,故文书整理以墓为单位,这是科学的,因为一个墓可能出有纪年的墓表、墓志或随葬衣物疏,提供出该墓文物的时间下限,据此可判断出墓中出的文书年代。如吐鲁番阿斯塔那1号墓共出文书13件,有3件有纪年,其中1件为“西凉建初十四年(418)八月廿九日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的随葬衣物疏,这应是本墓文书的下限。另两件有纪年文书,一为“建初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张仙入贷糜文书”;一为“建初十四年二月廿八日严福愿赁蚕桑券,其余10件无纪年文书,可据此推断为西凉建初十一年前后的文书,最晚也晚不过建初十四年八月。   有时即使是一个墓中所出文书,也须对其背景加以区分。如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是张雄与?L氏合葬墓,既有高昌国纪年“义和五年(618)”文书;又有西州高昌县官府的文书;还有一大批从陪葬午乐俑身上拆下的唐“咸亨三~五年(672~674)”来自长安朝廷文书,另外还有一大批无纪年的帐历残片,均拆自一批精细的午乐俑身上。而这批帐历究竟是高昌国时期,还是唐代的文书?据《?L氏墓志铭》载:张雄死于高昌延寿十年(633),义和年间文书应是随他入葬的。?L氏死于唐垂拱四年(688),葬于永昌元年(689),唐代文书显然随?L氏入葬。?L氏死时为“永安太郡君”,按礼仪,要受朝廷吊祭赐物,而那批陪葬的午乐俑,正是来自长安朝廷所赐,其上所?文书的时代下限,绝不会晚于永昌元年(689)。在这批帐历中,有32片属质库帐,每笔帐下,往往记有长安的地名,如新昌坊、延兴门、观音寺等,而长安观音寺,乃龙朔二年(662)应城阳公主之请而立,由此知这批质库帐为龙朔二年(662)以后、永昌元年(689)以前长安城的质库帐。   斯坦因1900年在新疆丹丹威里克遗址发掘出一批唐建中二年(781)至贞元六年(790)的文书,同出又有许多残片。其中被编为D.Ⅶ号居住遗址中出有两小纸包,即D.Ⅶ.3号与D.Ⅶ.4号,在D.Ⅶ.4号中,除出有“大历十七年闰正月”,“行官霍昕悦”“於护国寺僧虔英边”便粟契外,还有几片(即4C、4d、4f)类似牒文,无完整纪年,只是一片上有“贞元”年号,另一片上有“五年”,据此推定原本应是一件贞元五年(789)护国寺的牒文。如果不了解这些残片的出土背景,是不敢作出如此断代定性认定的。   敦煌文献,特别是吐蕃统治时期的文书,许多仅以地支纪年,十二年一个循环,实际上也存在一个联系其背景进行具体断代的问题。如S.1475《佛经疏释》,是利用灵图寺的一批“便麦契”、“卖地契”、“卖牛契”的背面粘贴成卷抄写的。仅“便麦契”就有14件,其中除一件署“酉年”,两件署“卯年”外,其余诸件署年均缺损。然而,其中便麦人严君君、索满奴、史奉仙均为寺户,又见于S.0542《戌年六月十八日诸寺丁壮车牛役薄》,此薄中寺户名又多见于《辛丑年诸寺户请贷麦种牒六件》(北图碱字59号),吐蕃占领敦煌的辛丑年,即公元821年,由此推断《戌年六月十八日诸寺丁壮车牛役薄》为公元818年,这与公元815年吐蕃统治者令出家者可拥有七家寺户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缺纪年的寺户便麦契也应在此年之后。在《卯年二月十一日马其邻便麦契》尾,写有“保人僧神保年二十”,而在《口年二月十四日神宝便麦契》尾又署“便人僧神宝年二十”,可见也是卯年契。又在《索满奴便麦契》、《史奉仙便麦契》中,僧神宝又以“见人”身份出现,诸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由此推断,这批缺纪年的便麦契均为卯年向灵图寺借麦的契约。实即靠近上引《辛丑年诸寺户请贷麦种牒六件》的癸卯,即公元823年。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不论是敦煌或吐鲁番,或其他地区,尽管文书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