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皮和光照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影响研究.docVIP

种皮和光照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影响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种皮和光照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种皮和光照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摘要研究种皮、光照对小桐子种子的萌发以及初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种皮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比对照提高10%)、增加种子的发芽势(比对照提高11.25%),但是也增大了种子的霉腐率;种皮去除与否对小桐子幼苗初期生长无显著影响。光照能提高小桐子种子的发芽率、降低霉腐率,但对发芽势无明显影响;在遮光条件下,小桐子幼苗的株高、地径、平均株重均高于正常光照环境。   关键词小桐子;种皮;光照;种子萌发   中图分类号 S794.3 文献标识码A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又名膏桐、麻疯树、黑皂树、木花生、油芦子、老胖果等,为大戟科(Eupho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在海拔2 200m以下可见。小桐子喜光、热;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对荒山、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区的绿化和生态保护有比较重要的作用[2]。小桐子果实为圆形或卵形蒴果,每个果实通常有3粒种子,成熟种子呈长椭圆形,长约2cm,宽和高约1cm[3]。种子富含油脂,含油率为25%~30%,其中种仁含油率高达49.2%~61.5%[4-5]。随着能源危机的显现,生物能源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在茶油、光皮树油、桐油、菜籽油、小桐子油等几种植物油料中,小桐子油制取生物柴油的成本最低[6]。因而,小桐子的培育成为生物柴油原料储备的重要基础。   在野生情况下,小桐子主要以种子繁殖,人工栽培主要用二至四年生枝条进行扦插繁殖[7];在实验室,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小桐子的育苗已有报道[8-11],但未见有组织培养苗大面积栽培。目前针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如杨琳等[12]发现,在30℃条件下,浅度播种有利于小桐子种子的萌发。   本试验主要研究种皮和光照两方面因素是否影响小桐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霉腐率,以及幼苗初期各项生长指标,包括株高、地径、最长根长和平均株重(鲜重)等,旨在为今后小桐子实生苗的育苗提供基础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桐子成熟干种子采自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位于东经101°35′~102°06′,北纬25°23′~26°06′),挑选其中种粒饱满、大小中等的作为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种皮影响试验共设2组,全部剥除种皮为试验组,没有剥除种皮为对照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参试的种子数为20粒;光照影响共设2组,遮光处理为试验组,没有遮光为对照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参试的种子数为20粒(见表1)。种子萌发容器采用200mm×300mm平底塑料试验盘,每个试验盘内以卫生卷纸作为种子萌发基质,厚度为5层卷纸厚;每盘均加水150mL;播种前浸种1h;每天下午18~19时记录室温,发芽期间平均温度为22~23℃。      1.3数据采集和统计   每天观测和记录1次种子的萌发情况,第5天计算发芽势,第16天计算发芽率、霉腐率,并测量各重复每个单株的株高、地径、最长根长和总鲜重。发芽率(%)=(萌发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势(%)=(规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霉腐率(%)=(霉腐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各性状处理和对照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      2结果与分析      2.1种皮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   2.1.1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霉腐率比较。去除种皮后小桐子的平均发芽率为42.50%,比对照组(32.50%)高10%;去除种皮后小桐子的种子平均发芽势为28.75%,比对照组(17.50%)高11.25%;去除种皮后的小桐子种子霉腐率高达78.75%,而对照组仅为42.50%(见表2),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去除种皮虽然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增加种子的发芽势,但是同时也增加了种子的霉菌感染率。   2.1.2种皮去除对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去除种皮的小桐子幼苗株高、地径、最长根长等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2组试验幼苗的平均株重也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2光照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   2.2.1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霉腐率比较。在遮光条件下,   小桐子的发芽率仅为27.50%,而对照组为43.75%,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发芽势在遮光条件下比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要高,分别为22.50%和16.50%;且在遮光条件下,小桐子种子的霉腐率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