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英模成才模式对高校学生工作启示
石油英模成才模式对高校学生工作启示
[摘要]石油英模的成长经历,为石油行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成才模式: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报国志;从实践中学、到实践中用;协作攻关、勇于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高素质、复合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学生工作应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强化扎根基层、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进行献身事业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市场熏陶,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石油英模;成才模式;王启民;秦文贵;苏永地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3-0109-(04)
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05年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毕业于同一所学校不同时期的三位石油英模“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受到了表彰。他们的成长途径和模式说明他们的成才有其必然性,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的、必备素质和条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石油英模的成长历程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40多年来,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坚守“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地质开发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特别是油田开采进入中晚期后的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个世纪60年代,油田开发理论上有一种“均衡”开采论,即通过成排的注水井向地下注水,想象水在地层中均衡地向前推进,把油驱到成排的油井中开采出来。然而,地下的情况并不像主观上想象的那样。结果,注到地下的水在不同的油层中有的突进,有的很缓慢,使高产井很快见水,并且含水上升很快。于是出现了“怕水”心理,开始控制注水,限定每米油层只能注5立方米水,又出现了“温和注水”开发理论。然而,“温和注水”带来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注水量减少,含水上升慢了,但主力油层由于没有了“动力”而消极怠工,使采油速度无法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地下好油层渗透率高,注的水很快通过好油层涌进油井,使好油层产量没上来,水倒上来了。当时,这种现象被形容为“楼梯没响,人却上来了”,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上产。为此,王启民一头扎进了采油现场,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探索着油田地下的客观规律。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提出了“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闯出了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王启民从实践中探索出的这一开发理论,使油田走上了科学开发之路,主力油层恢复了“青春”。“科研的路没有捷径,只有到实践中去探索”。他坚持这样的信念,带领试验组的成员住帐篷,啃窝头吃咸菜,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试验。白天王启民和工人一起上井试验、作业,蹲在现场一口井一口井地搜集资料;晚上,整理资料,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地下油层的连通图。年复一年,日出日落,他和试验组成员平淡而艰苦地工作着。他先后主持进行了“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10%~15%;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t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钻井专业,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到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工作。在那片戈壁荒漠里,他面对孤独的井架,整天干的是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扛石粉、爬井架的活,都是些琐碎、枯燥且很苦的工作。秦文贵没有停留在低起点上。他不发牢骚,不讲价钱,秦文贵说:若没有这些小事情就没有我后来搞科研这个大事业。正是在干那些小事情的时候,我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如看板房的灯泡明暗,我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各种异常声音,我就能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这可不是小事情!搞科研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干小事情时练就的本事,我能干什么大事业?他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0年,用行动回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干出了一番成就。20年中,秦文贵以一腔热血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推广应用了1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秦文贵在尕斯油田处理技术套管事故时,提出钻井简化套管程序的大胆设想。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和日夜奋战,秦文贵和他的科技组完成了简化套管程序课题,并成功打出4口深开发井,节约钻井成本近700万元。1992年,秦文贵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期间,谢绝国外公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