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庙产兴学及其对道教影响
略论庙产兴学及其对道教影响
由小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转型是世界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转型,中国在明朝末年虽然有过一次艰难、但却是主动的尝试,但由于缺乏的类似于西方自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铺垫,最终换来的却是明王朝的灭亡与满清的人关。平定中原之后,当清廷沉醉于康乾盛世、纂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方各国却在开足马力发展其资本主义文明。两百年的时空转换之后,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文明,伴随着坚船利炮的庇护,把罪恶的鸦片贸易推进到了天朝帝国的大门,就这样,古老的中华民族被迫加人到世界工商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次变革无疑是空前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也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涉及到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意义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晚清政府被迫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庙产兴学”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庙产兴学”究竟是如何出台的?其实施情况如何?对道教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庙产兴学”产生的背景
近代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意识,在一部分士大夫那里,具体体现为对“变局”认识的逐步深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黄钧宰在《金壶七墨》中就写道:过去人们不知道洋人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英国法国位于何方,如今这些国家齐聚国门,“自西北自东南环伺中国,这真是古今之变局”①。徐继畲也无奈地发出了“天下从此多事矣”的感慨。虽然当时意识到“天下从此多事”的人还是少数,但毕竟敏锐地感受到西方列强及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发生的皇帝出逃事件,更直接地把这种危机感普及到了普通民众,使得中国人民对社会巨变的体认更为真切,也更为强烈:“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②;“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③此后,随着甲午战争中方的惨败,导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烈的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摆在了全体中国人的面前。对这样的危亡境地,康有为形容为:孱卧于群雄之间,鼾寝于火薪之上。④的局面。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王朝于1901年被迫与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发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保证,表明满清政府已经蜕变成为“洋人的朝廷”,从此,中国正式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重任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晚清社会开始了艰难的先是被迫、后是自觉的改革探索,洋务运动是其典型代表。但鸦片战争的结果表明,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沉的泱泱大国,在西方几百年发展起来的坚船利炮面前竟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存天理灭人欲”的儒家伦理,在与西方物质力量的争斗中,只能屈辱地吞下失败的苦果!无奈,“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成了当时中国不二的选择,开厂办学一时遍布大江南北。虽然此后有甲午战争失败,但晚清的改革者们并没有怀疑办学育人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他们的脑海中,纯粹的文教事业的重要性,远远没有开矿办厂、兴建慈禧太后的休养场所――颐和园等急迫!所以晚清时期教育经费的缺口十分巨大。在此情况下,张之洞、康有为等为清廷出谋划策,“庙产兴学”政策浮出了水面。
二、“庙产兴学”政策的实施
1898年3月,洋务运动的主将张之洞写成了传颂一时、且影响深远的《劝学篇》,提出了“兴学振国”的理念。在这篇著作中,他明确推出了“庙产兴学”的主张:“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方今西教日炽,二氏日微,其热不能久存,佛教已际末法中半之运,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忧。若得儒风振起,中华义安,则二氏亦蒙其保护矣。大率每一县 之寺观什取之七以改学堂,留什之三以处僧道,其改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⑤其实,当时的康有为在《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中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可见,“庙产兴学”在当时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张之洞和康有为的主张相继呈上,光绪皇帝就下了一道诏书:“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地方捐办之义学、社会等,亦令一律中西兼习,以广造就。至于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以节靡费,而隆教育。”⑥就这样,思想家的主张变成了国家的政策,付诸实施。虽然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短暂停止,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慈禧太后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达了类似内容的诏书。紧接着,就诱发了各地地方官员借口办学经费不足而提拨庙产的一系列举措,也引发一批地方劣绅恶痞从中渔侵的恶果。就是在进人民国以后,“庙产兴学”的政策仍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如北伐时期破除迷信运动中的“迷信捐”、“经忏捐”等,都可以说是庙产兴学的遗续。1928年,南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