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敷贴治疗尿毒症研究概况
穴位敷贴治疗尿毒症研究概况
【摘 要】尿毒症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病,且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中国传统医学对尿毒症有其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在对尿毒症的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优势。本文从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穴位贴敷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尿毒症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尿毒症;穴位敷贴;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6-0168-002
【Abstract】Uremic disease is a common clinical critical illness,and the disease is repeated and delaye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unique insights and understanding of uremia, and it has outstanding therapeutic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uremia.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uremia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uremia,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remia.
【Key words】Uremic;Acupoint application;Review
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疾病发生发展导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所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病是泌尿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病,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危及病人生命而致死亡。从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发生发展来看,类似于中医学“肾痨”。
1 病因病机
尿毒症没有特定的中医病名,类似于中医所说“肾痨”,肾痨是指患者因痨虫通过血脉而侵及肾脏,继而耗气伤阴。临床上,尿毒症患者常并发高热,尿毒症的病人常因免疫力低下,而易外感新凉导致发热,但患者此时发热非常规外感可比。一般的外感发热,常常只需辨清卫、气、营、血。在卫只需辛凉轻疏,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须凉血散血,用药层次分明、井然,而尿毒症患者发热纷繁复杂,内有湿热瘀滞于下焦,外有邪热犯于肺卫,上下皆为邪郁,临床多以内伤为主。且本病起病较为缓慢,病程较长,多表现为颧红、潮热、盗汗等症状,临床上多见低热,但有时患者亦可为高热,或有患者体温并不升高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2 穴位贴敷治疗尿毒症
2.1 理论依据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无创痛的中医外治法,是融合了穴位学说、经络学说与药物学说三个体系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该方法通常将药物研磨成细末,用水、药液、醋或蜂蜜、蛋清等介质调成糊状,或加以赋形剂如枣泥、黄醋或米饭等制成的软膏,或直接添加凡士林等使之凝结成固状油脂,以饼剂、丸剂,或药抹于膏药,或将中药汤剂熬至膏状,贴敷于患处,即“阿是穴”或特定穴位等,该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用于治疗内伤发热是人们多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验证过程,是一种可操作性很高且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2.2 实践意义
温病学说认为,中病邪致病与内伤发热的的发病特点之一是病位有别。 患者因邪气侵犯各个脏腑,此时若有行之有效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病变脏腑,既可避免药物与尚未被侵犯的脏腑直接接触,又可提高作用于局部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
口服药物往往有其作用局限性,口服药物大多经食管进入胃内,经由胃肠道消化吸收,这一吸收过程易降低作用于局部病灶的浓度,尤其是对于局部外症,?h离脾胃,若由内攻外,更是难以到达一定的药力。虽然内服药物基于一定的药物归经相关理论指导,然“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能恰当其位?能中病与否?能不犯无故否?不可必也”。[1]而使用穴位敷贴这一方法,施治者可灵活选择药物的作用部位,只要辨识出病变位于何腑何脏哪个部位,就可直接在病变部位的外面进行操作,使药物直达病灶,从而减少损耗。或施治者亦可遵循穴位归经理论,用药于病变脏腑所主的经络循行部位或特定穴位,因为敷贴虽然隔皮肤,但经络内外贯通且毛窍相通,因此敷贴药性亦可由外入内,直达病灶。
同时,相较于内服药物,穴位敷贴价廉易操作这一特点也不可小觑。由于穴位敷贴是用制好的药物直接施用于穴位部位肌肤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