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义元语言之思想探源及理论形成机理研究.docVIP

自然语义元语言之思想探源及理论形成机理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语义元语言之思想探源及理论形成机理研究

自然语义元语言之思想探源及理论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自然语义元语言是以还原释义为目的的语义分析方法,它借助文化脚本,利用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一套基本语义要素,对跨文化对象语言进行语义分析。它超越传统的跨文化语义研究方法体系。在当代跨文化语义学、民族语用学研究中极为重要。探究自然语义元语言的思想根源,并对其理论形成的演进过程及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语义要素;跨文化语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3-0149-03      元语言(Metalanguage)这一概念来自现代逻辑学,它是指用来描述、分析对象语言的语言。由于逻辑学和语言学分属不同学科,语言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构建用于语言学的元语言。自然语义元语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以下简称NSM)是由波兰语言学家安娜?威尔兹彼卡(Anna Wierzbie-ka)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工具性语言体系,它利用一套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语义要素(Se-mantle Primes)”,对跨文化对象语言进行语义描写、分析,以达到概念“还原释义”的目的。经过多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验证,不断完善的NSM逐渐形成跨文化语义学研究的分析理论,主要用于跨文化语义分析和语用等领域。本文拟对自然语义元语言的思想进行探源,并对其理论形成的演进过程及成因加以研究。      一、NSM之思想探源      威尔兹彼卡创建NSM的思想根源于科学家对一种通用的、理想化的逻辑语言的思考。      (一)思想根源产生的背景   17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由于开辟了通向亚美洲的新航路,与外界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语言隔阂问题日渐凸显;科学日渐发达,知识迅速膨胀,科学家们意识到,曾是欧洲各国通用语言的拉丁语难以在科学研究中继续满足精确、清晰地表达需求。于是,他们开始迫切寻求―种能够通用的逻辑语言取而代之。      (二)思想根源发展的历程   法、德两国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和莱布尼茨(Leibniz)对这种语言的思考做出了卓越贡献。17世纪20年代,基于人类不仅能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而且能进行几何学研究的思路,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成功地将数学和几何学通过通用符号联系起来,并由此提出建构“通用语言”的设想。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是沿着前者的思路建构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作为逻辑分析的工具,消除现有语言的局限性和不规则性。他认为,根据事物的数字和逻辑特征,可用简明而严密的数字、符号代表少数原初概念,与组合规则一起构建“通用语言”,通过它们来表述那些在有限逻辑系统中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复杂概念。1677年,他在《通向一种通用文字》一文中,从哲学角度全面总结了上述符号逻辑思想,认为所有通用符号必须满足确定、精确、终极和完整性,而其组合规则必须具备普适性才能确保符号语言的有效性。从语义学角度看,莱布尼茨将预期的逻辑语言公理化、形式化了,这一体系的阐释经历了从现实到可能世界模式的演变。      二、NSM理论形成的演进过程及成因      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因为人们无法知道说者与听者之间是否用同样的语词表达同样的思想。这一问题在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尤为突出。如何正确分析人类认知、交往以及文化的意义仍是现代语言学家所面临的难题。20世纪60~70年代威尔兹彼卡在从事跨文化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的研究中遭遇上述问题,这促使她对意义确定、互通的语词及其组合规则展开了研究,以便对对象语言进行描写,以供参照。NSM理论在形成的演进过程中汲取了改进的语言相对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认同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re-sky)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一)语言相对论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改进   由语言相对论可知,母语相异的人,其思想和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从事跨语言、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的首要任务是寻找适当的研究方法,以便解决语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观察者的主观意识和语言倾向问题。语言人类学家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Whoff)在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和霍皮语(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印第安人Hopi部落的语言)、纳瓦特尔语(墨西哥中部印第安人Nahuafl族的语言)的语法范畴进行实地考察、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提出应从被研究的语言外部构建分析不同语言语义体系的通用规范来解决上述问题。   尽管沃尔夫没有系统地构建跨文化语义研究的理论,但他的思想引导了之后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实地研究,语言人类学家约翰?卢茨(John Lucy)就是其中之一。他以沃尔夫的研究为基础,认为应从以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