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谷后山对宋南渡诗歌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山谷后山对宋南渡诗歌影响

论山谷后山对宋南渡诗歌影响   摘要:与以往文学史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宋代南渡诗歌对黄庭坚、陈师道诗法的继承是局部的而非整个诗坛的主导。比较而言,江西诗派成员或江西后学对黄、陈诗法的继承较其他诗人要多。南渡诗人对黄、陈诗法中用典与章法继承较少,而对句法及语言继承较多,对黄庭坚诗法的继承远远超过陈师道。   关键词:南渡诗歌;黄陈诗法;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5-0180-005      众所周知,北宋末年,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的江西诗派成为当时诗坛的主流,其影响几乎贯穿于整个南宋诗坛。南渡时期,除了如孙觌等为数不多的诗人明确表示不愿学江西(1),大多数诗人仍奉黄、陈诗为圭臬。一些传统上并不被视为江西诗派成员的诗人常常在自己的诗文中表现出对黄、陈及江西诗派的向往。王庭??《雷秀才尝学诗于吕居仁能谈江西宗派中事辄次居仁韵二绝赠行》:“忽逢雷子谈诗派,传法传衣共一途。”[1]卷24张元干《叶少蕴生朝三首》:“诗成山谷句中眼。”[2]卷3邓戒《诫子》指导子弟:“习句法于黄。”[3]卷13持有类似意见的诗人还有曹勋、周紫芝等。可以说,南渡诗坛为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的江西诗风所笼罩。不过,即便是江西诗派内部本身,虽然标举学黄、学陈,推本溯源学杜,但由于诗派本身并没有统一的诗学宗旨,诗派内部成员也是风格各异。再加上北宋末年,江西诗人片面学黄、陈,一些流弊已经产生,南渡诗人对此进行反省,提出一些旨在纠正江西诗歌流弊的措施,如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就是一例。另外,有些江西诗人写诗更多地直接取法杜甫,尤其是经历了与安史之乱相类的靖康之难后。所有这些,导致南渡诗坛虽处处能感觉到江西诗风影响的存在,但却常常难以具体指实。换言之,以黄、陈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对南渡诗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风貌上(即黄、陈诗歌作为宋调的典型,影响着南渡诗歌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细节上。   当然,黄、陈对南渡诗歌的具体影响并非无迹可寻,只是并非如我们想象得那么显著,令人难以把握。事实的情况是,黄、陈对南渡诗人的具体影响不仅体现在江西诗派及其后学的诗作中,还体现在其他非江西诗派诗人的作品中。例如,刘一止诗作《从谢仲谦乞猫一首》,写自家鼠多,而向谢仲谦乞幼猫一只。本一日常小事,诗人写来却饶有趣味,诗歌最后四句:“他时生囝愿聘取,青海龙钟岂足云。归来堂上看俘馘,买鱼贯柳酬策勋。[4]卷3不仅题材与黄庭坚诗《乞猫》相似,而且诗中所下“聘”、“贯”字皆取于黄诗:“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5]975再如张守诗《友人惠猩猩毛笔一枝秃甚作诗戏之》:      猩毛意重鹅毛赠,老不中书一怅然。宜付削毫贫郑灼,政堪握笔晋僧虔。判冥即合防抛失,瘗冢宁甘便弃捐。瓦研蓬窗吾臭味,秃翁相对且忘年。[6]卷16      该诗题材,显然借鉴了黄庭坚的《戏咏猩猩毛笔》,而语言的瘦硬、古朴,典故的密集,都有黄诗的痕迹。当然,张守的这首诗上述特点与黄庭坚相比,并不如黄诗突出,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之视为拟黄之作,而应视之为当时整个诗坛江西诗风盛行之际受其影响的一个标本。   黄庭坚、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成就无疑是多方面的,诗论也无疑是丰富的,但他们为后学关注的重点却集中在诗歌技法方面,这一点从南宋初年的诗话中可以明显看出,上文所引用的非江西诗派成员张元干、邓肃的论述也是如此。那么,黄、陈二人的诗歌技法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下面从四个方面予以探讨:   首先,用典的继承。黄、陈(尤其是黄)诗作中大量运典,这种嗜好对南渡诗人的创作有所影响。诗歌创作运用典故,自南朝时已经开始。经唐代杜甫、李商隐等人的不断推进,诗歌用典已经成为创作中的常识。诗歌发展到苏轼、黄庭坚时,诗人对用典这一技法已掌握得炉火纯青,用典的方法也更为丰富,正用、反用、直用、曲用,随心所欲。而用典之密,也发展到了极致,黄庭坚诗歌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许尹《黄陈诗集注序》云:“其用事深密,杂以儒、佛,虞初稗官之说,《隽永》《鸿宝》之书,牢笼渔猎,取诸左右。”[5]2就指出其用事富瞻奥博。而其用典之僻、用典之曲,也为人叹服。以其《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为例,五言八句之中,用典达七处之多,而且这些典故似乎与所咏之物――毛笔毫不相干,但这些不相干之典经诗人的生花妙笔融化斡排,妙合无迹。诚如方回评该诗云:“此诗所以妙者,‘平生’、‘身后’、‘几两屐’、‘五车书’,自是四个出处,与猩猩毛笔何干涉,乃善能融化斡排至此。末句用‘拔毛’事,后之学诗者,不知此机诀不能入三昧也。”[7]1164   如黄庭坚这般纵横捭阖地运用典故,需要很厚的学养与很大的才力。南渡诗人这方面多不能与黄庭坚抗衡,他们即便学黄,也很难象黄庭坚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典故。南渡江西诗人学黄用典,有时偶尔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