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宋代经济对田园诗影响
论宋代经济对田园诗影响
宋代经济对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的繁荣给田园诗带来许多新的气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原野景象更加丰富和壮观,由于商品经济对文学的浸润,宋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是呈现出商品丰富、交易频繁的新经济形态。在封建租佃制的时代经济背景下,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必须下乡检校田庄,这也增加了他们接触农村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田园诗的创作,同时他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此类作品的闲适风格;佃农也开始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显示出宋诗有别晋唐时代的新特征。
[关键词]宋代;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封建租佃制;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8)12―0097―06
刘 蔚(1973―),女,文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诗词学。(江苏南京210013)
近年来,经济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经济对古代文学生存、发展的推动与制约、作品中所反映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作家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对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成为研究的新亮点。本文试图从经济角度人手,考察宋代农业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封建租佃经济制度对田园诗的促进与影响,以期对宋代田园诗内容、主题、风格的新变作出合理阐释。
宋代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漆侠先生指出:“唐末农民战争后两宋统治的300年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极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在宋代统治的边缘地区、山区以及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方,还停滞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但是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都有所发展,产量一般稳定在两石上下(这是唐代的最高产量);而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如前面提到的,产量高达六、七石,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桑、茶、甘蔗等种植面积扩大了,棉花的种植也逐渐由南到北扩展起来,至迟南宋末已经到达两浙一带。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都有了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越了以前的任何历史时期。”宋代农业经济的繁荣对田园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田园诗所描绘的原野景象更加丰富和壮观。如大面积种植的麦田和稻田,杨万里的《麦田》诗云:“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圩田》诗云:“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陆游在《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中描绘到:“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张孝祥在《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中描绘到:“野水弥漫欲涨川,稻云烘日更连天。”在农业生产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套种、复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诗人笔下频现密集种植的图景,如杨万里在《过宜福桥》中描绘到:“水乡泽国最输农,无旱无干只有丰。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间。”在《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五)中提到:“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陆游在《初冬绝句》中描绘到:“下麦种麦乔无旷土,压桑接果有新园。”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使宋代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更加绚丽多彩。如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桑、麻、棉花种植,杨万里在《过广济圩》中描绘到:“桑畴一眼郁金黄,麦垅千机绿锦坊。”陆游在《初夏》中描绘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这些诗句都写出了农业发展的喜人景象。一直作为种植业的附庸而存在的果树业独立出来,“从史料迹象考察,大约在北宋时候,某些地区的柑橘和荔枝这两类果品生产已脱离了种植业,成为农业中的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大型的果园开始出现,如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其十二),形象地描绘了苏州地区柑橘园的美景。蔬菜业也从种植业中独立出来,尤其是城郊多蔬菜园,如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杨万里的《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四),就是这种蔬菜园的形象写照。随着榨油业的发展,油料作物尤其是油菜的大规模种植也开始了,周南《千金村》小序云:“弥望皆菜花,麦前种,取油。”金黄色的油菜花为宋代田园诗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裘万顷的《玉山道中时赴掌故之命》、戴复古的《题郑子寿野趣》、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其三)等,都描绘出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回。
宋代农业经济还有一个重大突破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南方麦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曾雄生指出:“麦类原是种植于北方的旱地作物,虽然引入南方的时间较早,但分布不广,种植也不多。东晋南朝,麦类在江南地区有所发展。入宋以后,由于习食面食的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因而促使小麦在南方的大发展。不仅长江流域广泛种植小麦,就是在气候炎热的珠江流域也推广种植麦类。”宋朝政府推行的“禾则主佃均之,麦则农专其利”、“惟是种麦,不用还租”等佃户种麦免租的经济政策,也为麦作在南方的发展推波助澜,使南方的麦类种植出现“极目不减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