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情菩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情菩提

解读情菩提   摘要:浅解《情的菩提》,在书中林清玄先生用世间微小之物去体会深的佛理,回忆过去的苦与乐去领悟人生,在世间体会情的源泉――爱的真谛。体现林先生用“平常心”去悟道的心境。   关键词:林清玄 菩提 “平常心” 悟道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本书的作者林清玄先生32岁遇见佛法,并且入山修行,深入了解各种经书。35岁出山,到各地惨悟佛法。在他40岁时完成了“菩提系列”,在2007年他从“菩提系列”中自选出散文编成精选本――《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   而“菩提”是什么?在佛学中认为是觉悟、智慧、觉智。而“情”又是什么?他是世间各种事物都有具有的一种本质,因为在佛学中无论人还是草木都具有情。而此书命名为《情的菩提》正是表明对世间之事的觉悟与觉智。   林先生在本书收录的73篇散文中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用“平常心”去感悟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品,或者每一个人,得出自己的佛理。正如他自己在《下满的围棋》中写道:“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的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中。”①这也应该是林先生35岁时出山的真正原因,因为佛法实际在世间。只有用“平常心”去经历世间种种,才能够悟出佛理。他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于文中,给世人参透佛理的一个提示。   何为“平常心”呢?是指“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无圣”②的心。慧开大师对此曾经做过一首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③这份闲适正来于“无闲事挂心头”的那颗“平常心”。林先生正是用那颗心去感悟人世间的人与物。因为在他的眼中无论人或物都是有情的,从他们的身上他能够感悟出真正的佛理。   “平常心”是一颗不执着却充满智慧的心,对于身边的事物能细细体味。在《一片茶叶》中,林先生写道:“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生命本质。”从而感悟世间的“布施”同样如此,自己的微薄布施看似微小,却给人间留下自己的芬芳。林先生正是在日常的生活的微小之处,感悟人生的佛理。正如他自己在《一毛端现宝玉刹》中写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小,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只需要人们用心去观察世间之事,然后去领悟其中道理,“大与小”只是相对于心来说,“观大则大,观小则小”。   在《不着于水》此篇散文中写道了“莲花”的纯美,生于污泥之中,却能够不混于泥污中,而且能开出纯美的花朵,有着让人忘记尘间凡事的清香。林先生感悟道:“深信自己虽生于水,总有一天也能象莲花一样不着于水。”林先生只是在花市里看到莲花,而发出的众多感悟。这给读者一个观察的视角,人们平时走过路过身边许许多多的人或物。人们总是去忽视他们,并且总是感叹人生的无意义。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像林先生一样的“细微的心”,然后去感悟世间的每一件事情,那样活着才有意思。他用眼睛去看世界之物,但并不执着于世间之物,而是感悟其中的佛理。   在《一朝》中,林先生从《红楼梦》的《葬花辞》中对落花的感叹人生的遭遇而反观世间之事应“觉悟了无常苦空,体会了山水的真实”。用“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之物的生与灭,才能从容的前行。   在散文中他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在《感同身受》此篇中,将自己融于“芦苇”、“枫树”、“风”、“雨”、“阳光”、“涛声”之中去体会,去感悟而得出“能感同身受又能拔苦与乐,就是菩萨了”。用身体去融入并且超越正是林先生在每一篇散文中都体现的精髓,也正是因为怀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达到在其中却又超越其中的境界。   林先生对世界之事都抱着“平常心”去看待,无论这件事发生在现在还是过去。他在散文中提到他一位朋友,小时候很贫困,一直是吃番薯长大。后来这位朋友成为一个公司的大经理,他发誓这一辈子宁愿饿死也不再吃番薯。世间的人很多不愿意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苦痛,选择逃避然后遗忘。此时林先生提出“我知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义”。正是用这种“平常心”去对待曾经的苦与痛,把他们当作一次次的经历,并不选择去逃避,而是去直面过去,感受其中的苦与乐,林先生才能超越现实。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这人间的一切正是如此,我们看见早上苍白之月与晚上光耀之月是同一月,我们看见痛苦沉溺之自我与光明超越之自我,不也是同一个自我吗?”并且明白的写出,“你的故事永远是你的故事”。   因而林先生在散文中并不避讳自己贫困的童年,而是用他的心去感悟那时的快乐与痛苦。   在《飞入芒花》中记述了他的母亲,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