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生日晚会中角色身份双重特质.docVIP

解读电影生日晚会中角色身份双重特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电影生日晚会中角色身份双重特质

解读电影生日晚会中角色身份双重特质   [摘 要] 《生日晚会》是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代表作之一,身为犹太人的品特以独特的视角将亲历的战争创伤融入其中,渲染出危机四伏、充满压迫的暴力场景,个体在组织的威胁和规训下竭尽心力地互相撕咬搏杀、弱肉强食。品特为剧中角色构建了双重身份,每个个体在提心吊胆警惕被强者伤害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伤害弱者,无可奈何地充当着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双重身份,品特对角色身份双重性的塑造与自我的战争创伤密不可分。   [关键词] 哈罗德·品特;《生日晚会》;战争创伤;双重身份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涵括27部电影脚本,1958年在伦敦首映的《生日晚会》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影片中,品特将自我经历的战争创伤融入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暴力及肢体暴力的刻画,渲染出一个充满神秘、恐惧、威胁的场景。因此,《生日晚会》中的角色大都充当着迫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角色间充斥着繁杂无序的权利关系。   品特的战争创伤   品特是生活在伦敦东区的犹太人,族裔歧视让历经二战的品特变得尤为敏感,其作品中透露出的威胁氛围与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密不可分。品特曾这样描述二战给他留下的阴影:“作为一个年轻人,这些恐怖的意象和对待他人的无人性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事实上,它们困扰了我的一生。”[1]处于犹太聚集地的品特亲身体验了战争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还有弱者之间的互相压迫,“新旧难民之间、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的穷人之间的不间断的争斗,使这个地区成了一种充满血腥气的政治战场”[2]。品特由此感悟到在充满威胁的世界里,人们为了谋取生存都难逃被驯化的命运,最终都成为组织秩序规训下的木偶,个性遭到抹杀,成为为组织服务的工具。这种灵魂深处的创伤成为品特的写作源泉。   彭达维斯(Edwina Pendarvis)认为战争创伤贯穿了品特的一生,品特戏剧中的许多形象和主题都源于战时的体验和对战争的思考。[3]《生日晚会》作为品特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自然毫无例外地与战争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部戏剧中看不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场景,作者把故事定格在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旅馆,故事的人物也只有房东夫妇、一名房客、两个来访者和一个邻居,故事的场景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两个来访者和房东竟然强行为房客举办生日晚会。虽然只是小场景中的小人物,品特却通过他们展示出一幅战争所带来的充满恐惧、令人窒息的肉搏画面。   品特曾说,“有人来敲门”的意象来自于他对盖世太保时期白色恐怖的记忆。[4]116《生日晚会》开始时作者极力描绘史丹利在小宾馆里被房东太太麦格无微不至的照顾,然后随着戈尔德贝格和麦卡恩的到来这种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这两个闯入者像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的恐怖统治机构盖世太保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为,凶残至极。他们对剧中的其他角色实施精神上的麻痹、行为上的控制,最终以统治者的身份凌驾于他人之上。在此战争背景下,《生日晚会》中角色身份的双重特质不难理解。战争中的个体在畸形的生存环境中无一例外地陷入弱肉强食的境地,对强者的卑躬屈膝和对弱小的残暴欺凌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在强者面前受尽精神摧残和肉体折磨,在弱者面前又会将悲剧重演。   《生日晚会》和品特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模糊和朦胧的意象,无法确定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也无法辨认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品特曾在一节目单中这样写道:“对真相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无法总能满足这种愿望。”[5]92对品特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堆砌,真与假、对与错难以判断。品特对生活的诠释和他所经历的战争创伤密不可分,生活犹如战场,尔虞我诈层出不穷,真相永远隐藏在虚伪的表象之下,以生存为目的的自我保护使人们冷血地成为组织规训下的机器,成为刽子手的帮凶。   角色的双重身份   陈红薇认为,在品特戏剧中受害者与迫害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上的重叠和角色的互换。[4]114在强弱对抗的过程中,强和弱都是相对的概念,个体既是强者的迫害对象,又是迫害弱者的实施者。   戈尔德贝格是权利的中心,他受“组织”的指使,麦卡恩、斯坦利、麦格、露露无一不在他的控制之中。在这个弱肉强食的链条里戈尔德贝格受到“组织”的操控,这个组织具体的名称在剧中并未给出,它像品特其他作品中的幕后权威一样都只是一个意象,品特认为它是指“某个社会体系、权威、权力机构或是社会的某个宗教机构”[6],处于权力中心的角色是它审判叛徒、铲除异己的爪牙。戈尔德贝格首先从思想上驯化他人,对他们实施“洗脑式”的攻击,从而达到控制他们行为的目的。处于控制之下的角色作为受害者又充当着戈尔德贝格的统治工具,执行他所下达的指令,对于他人而言,这些角色又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迫害者。   戈尔德贝格一上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