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移情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翻译移情研究

诗歌翻译移情研究   摘 要: 文学作品的翻译离不开移情,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载体,是形式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诗歌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而是跨语言的文学再创作。因此译者的审美移情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移情,译者能准确把握原作者的情感及表面文字之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带给译文读者等同于读原作的感受。本文以《长恨歌》的两个译本为例,即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译本,揭示移情手法的运用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移情 诗歌翻译 长恨歌翻译   The Aesthetic Empathy in Poetry Translation :   Taking Two Versions of Chang Hen Ge as Examples    Abstrac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mpathy, especially poetry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beauty in form and spirit. Poetry translation is not simply convers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a demanding work of cross-linguistic recreation. As a result,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empathy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Through empathy, the translator can delve into the feeling of original author and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superficial words, then bring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to the reader of translated text. This author of the paper wishes that by analyzing Xu Yuanzhong’s The Everlasting Regret and Yang Xiany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 the instructive function of the “empathy” could be dawn o n the readers.    Key Words: empathy;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Change Hen Ge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83-03   引言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寄托情感最为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诗中饱满的情感是一种美的力量;而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富有能动性也是贯彻始终的审美因素。翻译主体除了实现语言层面的对等,其能否与原诗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恰如其分地应乎原作之理,顺乎原作之情,做到与之“心智相通”并且把它转化成为目的语,是诗歌的翻译能否成功的关键。诗歌本质上的这种情感传译决定了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移情”。想象自己处于诗人或诗中之“我”的境地。[1]   一、移情与诗歌翻译   “移情”这一概念源于19世纪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提出的“Einfuhlung”一词,意为:“把感情渗进里面去”。1909年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首次提出“移情”(empathy)这一心理学概念,指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即换位思考。19世纪后半期以来,移情作用开始受到西方美学家的关注;费肖尔父子(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1807-1887 和Robert Visher,1847-1933)是移情论的先驱,Robert Visher从其父“审美的象征作用”这个命题出发,首次提出移情作用这一理论,移情活动是一种“审美象征作用”,一切活动都或多或少涉及外射作用,外射的不是感觉就是情感,“通常提到的紧密的象征作用,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2]几乎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Theodore Lipps,1851-1914)等人从美学层级发展了这一概念,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