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李商隐诗对苏轼词影响
试论李商隐诗对苏轼词影响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这文化历史长河中激流勇进的,就是那些伟大的诗人、词人。而在众多诗人、词人大家的队伍中,李商隐、苏轼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两位。唐朝的诗人不胜枚举,而李商隐不仅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又名垂千古,必有其自成一派的特点和个性。而李商隐的诗对于宋朝以苏轼为主要代表的词人更是影响颇深。本篇论文就李商隐诗对苏轼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诗;苏轼词;特点;影响;分析
引言:
李商隐生于晚唐时代,是诗歌渐渐衰落的时期,然而他却能够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造诣和风格被后人所赞誉,并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两宋时期的影响更是广泛,这足以见得李商隐诗的魅力所在。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以及苏轼的词作品中,无不潜藏着对李商隐诗的欣赏。以下,笔者就李商隐的诗的特点,和苏轼的词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关于李商隐诗对苏轼词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一、对李商隐诗的分析
1、李商隐诗的构思缜密,并且情蕴深厚
之所以说李商隐诗构思缜密,首先体现在诗的整体的风格、描写特点以及借物言志的表达方面。就拿李商隐代表作品《无题》来讲,其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便是结构严谨、缜密的经典之作。而这正是这一新颖的托物言志的方式和表达技巧,使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清晰、热烈的传递给了读者。除此之外,无论是李商隐的咏物方面的诗,(如:对于蚕、蜡炬、蝉、蝴蝶、鸳鸯等微小的生命,以及柳树、梨花等易凋零的生命等。)还是他的关于政治的诗,无一不是细腻、发人深省的情感表达的佳作。如其《无题》另一首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及“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便巧妙地借助了彩凤、飞翼以及青鸟等形象表现出了对于请人的思念之苦,以及这种思念背后的深刻情谊。
2、李商隐诗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要说到诗中的朦胧、虚幻和意境,非李商隐的诗最为精彩。如其诗歌形象中的“彩凤、青鸟、瑶台”等均属于仙界之物,在现实中却不会出现。而李商隐却把这种虚无缥缈的虚幻形象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升华,变为了可知、可感,并为其悲痛、伤感的媒介。[2]如《锦瑟》一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庄周梦蝶”如此的梦幻和迷离,而望帝春心是否托于杜鹃更无从知晓,李商隐却把自身的情感寄托与此、类比与此,以表现他此刻内心中的迷茫。
3、李商隐的诗善于用典,却又生动灵活
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并不少见,而李商隐却是其中最爱用典,而又把典故用得如此巧妙,使典故能够得到升华的匠人。这一特点在《锦瑟》一诗中最为突出。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从最初的“无端五十弦”到“一弦一柱思华年”,赋予了一弦一柱深刻且热烈的情感,这种利用典故,并结合了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等,将视觉、听觉和意象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朦胧的境界,使其情感更为真挚和浓烈。
二、对苏轼词的分析
1、苏轼词作中的情蕴
苏轼的词素来以“豪放、旷达”著称,大都描写了自己对于人生、国家、民族的理想、报复和情怀,这也确实体现了其他文人学士所没有的慷慨、豪迈、壮志凌云的气质。如在《阳关曲?赠张继愿》一词中所描写的:“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便是对政治的遗憾最直接的表达。[1]南宋时期的王灼读罢,边有这样一番感慨:“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这自然是对苏轼及其词作品的肯定和赞扬。除此之外,苏轼另一首较为著名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写于亡妻的悼念之作,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素来相思之情最难诉,而对于已故之人的相思更是“无处话凄凉”。而苏轼却能用“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描写出看到妻子生前的生活模样,内心的欣喜,却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近十年的相思之苦,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念之断人肠。
2、苏轼词中的意境特点
古来以意境美为代表的文人学士数不胜数,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却被后人称为“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3]足以见得苏轼的词作品中意境和感染力。与历史上其他文学家不同的是,苏轼的词大都有着哲学的成分在,是自然、人文与理想的高度结合体。就拿《水调歌头》一词来说,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及词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篇词中都在描写月亮,但是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