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演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演化

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演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关帝崇拜发展过程的探讨,分析各个时期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在台湾关帝信仰初期,明郑遗民把反清复明的忠义思想寄托于关帝崇拜之中,关帝庙主要由官府和军人创办和修建,政治色彩浓厚,反映了明朝遗民倡导忠义思想的民族精神。清治以后官方力图改变忠义思想的反清倾向,民众祈福禳灾的基本诉求使关帝崇拜的世俗化程度不断加强。日据时期关帝信仰向儒宗神教转变,成为保存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台湾光复以后,关帝崇拜完全进入民间,其自发性以及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使之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台湾;关帝;崇拜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3―0156―06      关帝崇拜源自中国的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儒、道、释三教都把关帝纳入各自的神灵体系中,因此对于关帝崇拜的信仰属性就有不同的看法。台湾的关帝崇拜起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明郑政权的政治理念和遗民思想对关帝崇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台湾关帝崇拜的信仰属性既有与中国大陆相同的普遍性,又有政治斗争、民族矛盾色彩浓厚的特殊性。本文就台湾关帝崇拜的发展变化过程,对其内涵的演化进行探讨。      一、明郑时期台湾关帝崇拜的缘起      关帝崇拜来自对三国时期大将关羽的民间信仰,据河南洛阳关林明代《重修关王冢庙记》碑文记载,汉代就有庙。到了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高僧智凯夜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愿人佛门。智凯奏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神(护法神)。这是佛教的神,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宋朝与少数民族王朝的军事斗争十分尖锐,关羽的赫赫武功和忠义人格备受推崇。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成为道教的神。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建关羽庙于鸡鸣山,为南京十座祀典庙宇之一。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帝成为关圣帝君的简称。同时把关帝庙升为武庙,与文庙并列,关羽成为儒教的圣人。明代以后,福建的关帝崇拜流行,闽南最负盛名,对台湾关帝信仰的影响最大。   清朝初年,大批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南明遗民随明郑政权从闽南移居台湾。他们把关帝崇拜带到台湾,在台湾建关帝庙。一般说来,新建立的庙宇都是从某处祖庙分灵而来的,因此台湾关帝庙同闽南的关帝庙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清知县陈文达修的《台湾县志》记载,明郑时期建的关帝庙有:   “在西定坊(承天府,今台南市),大关帝庙,伪时建。康熙二十九年,台厦道王效   宗修。五十五年,台厦道陈殡重修。五十六年,里人鸠众改建。   小关帝庙,伪时建。五十八年,里人同修。在小关帝庙巷内。   在永康里关帝庙,一在许厝甲(今台南县永康市),伪时建。系茅屋,开辟后易茅   为瓦,乡人同建。一在保舍甲(今台南县永康市),伪时建。台厦道陈殡匾日:停骖默   祷。   在长兴里(今台南县仁德乡)关帝庙,伪时建。五十九年,乡人同修。   在新丰里(今台南县关庙乡)关帝庙,伪时建。”   以上是台湾县志的记载,共有6所。另据康熙二十六年蒋毓英修的《台湾府志》庙宇条记载:   “关帝庙三所,府治镇北坊二所,凤山县治土击埕保一所(神像原祀于福建烈屿,   郑成功入台,洪姓信徒奉神像来台建庙奉祀)”。在其《附澎湖庙宇》条记载:“关帝庙   二所,一在吉贝屿(相传神是当地居民由金门迁移至此时,由金门迎神像建庙奉祀),   一在瓦峒港(今白沙乡)。”   这里的五座关帝庙,除府治两座重复外,凤山县一座、澎湖的两座应该是明郑时期建立的。这样算来,明郑时期共建有9座关帝庙。   台湾的关帝庙是伴随明郑政权抗清斗争而建立的,强调忠义的民族精神十分明显,特殊的政治背景使关帝的忠义神武备受尊崇。这些明朝遗民企图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他们把关帝神灵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希望关帝神灵的庇佑。而且郑成功的忠义精神与文治武功同关帝神格相似,因此作为郑成功的部将,对关帝的尊崇便具有双重的意义。明郑政权建立的祀典武庙,把郑成功的忠义勇武糅合到关帝的忠义神武中,明宁靖王朱术桂手书“古今一人”牌匾,以示彰扬。明郑政权推崇关帝,是把关帝作为推行儒教的组成部分,含有提倡郑成功忠义思想的意图,强调关帝的正统思想,以号召反清复明。而且关帝的忠义神格与郑成功提倡的春秋大义相符,得到明郑朝野的一致认同。   在明郑时期建立的关帝庙中,有两座最为重要。一是台南的小关帝庙,位于台南市中区三义街26号,旧地名为抽签巷。它是台湾最早的关帝庙,建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称为开基武庙。所供关帝称为文衡大帝,其金身相传是郑成功所部官兵从福建晋江土(涂)门关帝厅恭请来台奉祀的。这座由军人建立的关帝庙,起先是作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