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散园精舍文集学术价值
试论散园精舍文集学术价值
[摘 要]《散园精舍文集》是陈三立先生的一部存世文集。作为清季出现的这部文集以它所保存的大量史料对于我们研究清末的历史,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由于作者一些学术主张与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落窠臼,特立独行,从而使这部文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试论述《散园精舍文集》的学术价值,以抒一孔之得。
[关键词]陈三立 价值 学术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2-0062-02
《散园精舍文集》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同光体赣派的代表人物江西义宁的陈三立先生的一部存世文集。他不仅以诗闻名于世,他所作的古文亦“峻洁有法,其长尤在老于典故,究悉旧事”。作为清季出现的文集对于我们研究清末的历史,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散园精舍文集》简介
据史料记载:《散园精舍文集》为作者陈三立亲自审定,共十七卷,文章共180篇。主要有书后、杂说、序跋、行状、墓志、铭赞、祭诔、碑记、图记等。大凡清末士夫之有名位者,作者均与之交游殆遍。作者之纪其行事,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正史中漏缺的材料。故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认为“足以裨翼史传”。此外尚有众多作者身边的亲朋故旧,作者亦为之纪行事,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众多宝贵的史料。还有反映作者的“不标宗派,不立门户,浸淫于诸子百家之书以博其趣,而独不治专经专史之学”学术思想的有《老子注叙》、《读荀子五首》、《读论语四首》、《读列子》、《读墨子》、《读管子》、《读韩非子》二首、《读鬼谷子》8篇。另外还有学术性的序跋、杂说等等。均为“先君壮岁之所为文,多为与湘阴郭嵩焘侍郎,湘潭罗顺循提学等人往复商榷,故去舍独谨。”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品。
二、《散园精舍文集》所体现出来的学术价值
1.大量碑志、传状之属为研究清季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不论大吏若刘坤一、盛宣怀等,文艺若吴俊卿、曾??等还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妇人、处于社会下层的优秀人才,作者都忠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他们一生的主要事迹。有为应时变而讲求西法以谋
国家或地方富强的杰出人才而讴歌;有为下层优秀人才遭遇不得志而扼腕叹息;也有为一大批贤妻良母忠君报国、孝顺公婆的优秀品质而赞颂;还有为亲人一个个离开人世而悲痛欲绝。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也有因小见大的生活侧面,通过晚清这么一大批人物的活动,从而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社会生活丰富而生动的画卷,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人物的丰富史料。
2.治学“不标宗派,不立门户”实有垂范后世之用
作者治学主张“不标宗派,不立门户,浸淫于诸子百家之书以博其趣,而独不治专经专史之学”学术思想,实跟当时的学术大势有关。
陈三立先生所处的时代已是清朝的末年,人们关注的已不再是中国学术内部的门户之争,而是需要博采众家的贯通古今的学术。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陈三立先生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的潮流,“浸淫于诸子百家之书以博其趣,而独不治专经专史之学”,极力推崇历史上古今博通群术之人。他在《船山师友录叙》中说:“周衰,七十子之徒既殁,道术坏散。战国之际,纵横怪迂之变,益纷然淆乱,莫可统一。汉兴表彰六艺,儒生朋兴,掇拾大谊。越千年而有宋巨儒出,益究其说,道??彰显矣。其后颇复瞀乱,??失其真。元明以降,代承其弊。国家肇基,黄氏、顾氏之伦,乃倡言复古,综览百代,廓绝流??,厥风大醇。然其所明,典章、文献、制作、道法之迹而已,而大道之要,微言之统,未?L明也。于时衡阳船山王先生,并世遗老,抗其孤?樽柯渲?心,上契圣典,旁包百氏,蒙者发之,滞者通之,天人之蕴,教化之纪,次第昭列,自孟荀朱子以来,道术之备,于斯为盛。顾其书久而后显,越二百年有余岁,乡人湘阴郭侍郎崇焘,始尊信面笃好之,以为斯文之传,莫大乎是。而吾友罗君正钧,亦承侍郎之风,勤一世以尽心于先生之书者也。”在作者心目中古往今来真正博通群术之人莫过于孟在于这两派“徒众益竞于异同,或相奖诬,以沽其真,以致莫能明也”。他说,初孔子、老子“各专其道,不相为师,然孔子尝问礼于老子”,且“数有取于老子”,老子言道在于“养晦以观变”,孔子言礼在于“周流以明用”,三立先生认为他们“志一”,只是老子“质言之,以牖当时”而孔子“修其辞以训后世”。且举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亦言道言性,言无声无臭,其旨略同于老子”,戏谓:“老子固孔子之徒哉。”总之,他认为儒道之争“各有其宜”,亦“各有其情”,“同之,非之,攻之、因之非所以顺大数”。
《读荀子五首》中,他认为,世人皆知荀子与孟子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