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
摘要:以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表层土壤(0~20 cm)水分变化特征及界面影响域。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在空间上是变化的,草地表层土壤的平均水分含量约为23.6%,农田表层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约为11.8%;农田-草地界面的土壤水分含量平均约为17.7%;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界面影响域进行判定,结果发现,土壤水分在人工草地、农田的影响域分别为12、14 m,总界面宽度为26 m,属渐变型
关键词:南方农牧交错区;喀斯特山区;界面宽度;土壤水分;影响域;移动窗口法
中图分类号: S15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07-04
生态交错带是指2个或2个以上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系统功能密集区和压力敏感区,在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并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1]。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植被类型叠加人为干扰因素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生态交错带,如森林草地交错带、森林农田交错带、农牧交错带等,其中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分布最广,面积达到81 万km2,按照地理位置和成因可分为华北农牧交错带、新疆农牧交错带和南方农牧交错带[2]。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南方的水热条件优越于北方,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南方大量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形成南方农牧交错带。南方农牧交错带别称滇黔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面积达24万km2[3]。然而,南方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分布区,其生境的严酷性和生态的脆弱性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不适于进行大规模开垦种植农作物。目前,关于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等方面,而关于生态交错带形成的生态界面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生态界面是指两侧分别是生物面和非生物面的物质薄层,相邻生态系统通过界面区域相互渗透、连接和区分[4]。生态界面宽度指某种变化穿透到栖息地内的距离,是研究界面各种生态效应的基础[5]。目前,生态界面宽度的研究主要以风速、湿度、光照、温度等为参数[6-9],而对土壤水分的关注不足。本试验以贵州人工草地-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水分为参数,采用移动窗口法确定研究区界面影响域的位置和宽度,为区域退耕还草、草田间作和生态系统间物质运移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26°20′N,106°34′E,海拔1 050 m),地势北高南低,多为平缓耕地,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10],水热同季但偶尔发生伏旱。年均气温 14.9 ℃,7月平均气温23.3 ℃,1月平均气温4.7 ℃,年极端最低气温-4 ℃,年积温5 448 ℃。年均降水量1 102 mm,蒸发量738 mm,降水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相对湿度为82%。土壤类型为黄壤[11]。研究区人工草地建植时间于2008年,优势种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伴生种为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植被盖度约80%,利用方式为围栏放牧,放牧强度约为7只/hm2(以羊的单位计)。研究区农田一般采用玉米(Zea mays)和油菜(Blassikakapestris)轮作,玉米于每年4月播种,9月收获,产量约8 250 kg/hm2;油菜于每年10月播种,翌年4月收获,产量约为2 400 kg/hm2。农田土壤耕层深度约为15 cm,草地与农田交界呈直线,边界为南北走向,长度约为500 m[12]。
1.2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以人工草地-农田交界处为0点,垂直于界面分别向草地和农田50 m设置样线,设置3条样线,每条样线间隔 10 m。在每条样线上采用等距离(1 m)进行数据采集,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0~20 cm)的含水量,并记录数据。用环刀(体积100 cm3)在农田和草地(距离景观界面50 m外)取土芯测定土壤容重,容重测定后用环刀内的土样测定毛管持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土壤孔隙度[13]。
1.3 数据处理
以土壤含水量(质量分数)为参数,取平方欧氏距离和(squared eudidean distance,SED)为相异系数,采用移动窗口法(moving split window technique,MSWT)判定土壤水分影响域[14]。设置窗体平均分割为2个半窗体a、b,计算a和b之间的相异系间的相异系数,直到右半窗端点达到最后一个取样点为止。计算公式为:
SEDn=∑mi=1(xiaw-xibw)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