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对生物体毒性效应与研究展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锌对生物体毒性效应与研究展望

锌对生物体毒性效应与研究展望   摘要:分析了金属元素锌的本底值及环境暴露,综述了锌离子以及各种锌的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并提出了锌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锌;毒性效应;本底值;环境暴露;展望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2-0142-03   1锌的本底值及环境暴露   1.1来源与背景    重金属锌主要从矿石中煅烧后氧化还原得到,自然界中的锌多以硫化物状态存在,主要有闪锌矿ZnS、其他的矿石有菱锌矿ZnCO3、红锌矿ZnO、硅锌矿Zn2SiO4、锰硅锌矿(ZnMn)2SiO4、异极矿Zn4Si2O7(OH)2?H2O等。我国的锌矿一般与铅共生,故称为铅锌矿,产地遍布全国。我国锌污染土壤也越来越多,资料显示我国土壤中平均锌含量为100 μg/g,比世界土壤的平均锌含量高出一倍以上。   1.2暴露途径    植物体内的锌大多是由于污水灌溉之后被植物吸收造成的,矿区产生的含锌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中的锌含量增加,被植物从根系吸收后进入整个植株,从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动物主要是通过饲料或者食物链来增加体内锌的含量。反刍动物在真胃、小肠吸收锌,而非反刍动物锌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动物主要以粪便排泄锌来平衡体内锌的含量。   2锌的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2.1锌离子对水生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锌是生物体的必需的微量元素,过量也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尤其是在水生生物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刘文权[1]等人对金鱼的单一与联合的毒性实验中表明: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提高,其对金鱼的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铜对受试金鱼的影响比锌大;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和锌离子在等比例情况下对金鱼的联合作用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在周疆丽的蜥蜴柳对重金属耐性研究中表明:旱柳根系对铜吸收呈现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根、茎、叶对锌的吸收呈现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2]。在华玉丹[3]等人的铜锌及其复合污染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中表明:在低浓度(20 μmol/L)铜、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西瓜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但增加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了幼芽和幼根的伸长生长,提高了生物量的积累;高浓度(200 μmol/L)铜、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西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芽、幼根及生物量积累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卢斌[4]等人的低浓度镉、锌暴露对白氏文昌鱼的毒性累积及其几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中表明:锌对文昌鱼的96h的LC50为2.26 μmol/L,安全浓度为0.23 mg/L;并且文昌鱼体内的锌含量与暴露时间没有相关性,表明文昌鱼在锌暴露的时间内表现出较强的调节作用。除了对鲫鱼、固氮鱼腥藻、白氏文昌鱼的实验研究外,还有其他的对水生生物的研究,例如对汤匙华哲水蚤[5]的研究中锌离子的24h的LC50为3.221 mg/L,48h的LC50为1.537 mg/L,72h的LC50为0.471 mg/L。可以推出白氏文昌鱼的LC50比汤匙华哲水蚤的浓度要高得多,表明文昌鱼对锌的调节作用远大于汤匙华哲水蚤对锌的调节作用。而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各个物种对于锌的半致死浓度都有所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所以它们对锌的调节作用也都有差别。由于不同的实验研究的对象不同,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不利于准确得出一致的结论或其中的规律。   2.2纳米氧化锌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纳米氧化锌粒径介于1~100 nm之间,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产品,表现出多种特殊的性质,如非迁移性、荧光性、压电性、吸收和散射紫外线能力等,利用其在光、电、磁敏感等方面的其妙性能,可制造气体传感器、荧光体、变阻器、紫外线遮蔽材料、图像记录材料、压电材料、压敏电阻、高效催化剂、磁性材料和塑料薄膜等。 在陈潇婷[6]等人的纳米氧化锌对人体胚肾HEK293细胞的遗传毒性的研究中表明:随着纳米染毒粒子的浓度增加,染色体损伤程度也逐渐增加,纳米氧化锌对人胚肾细胞具有遗传性。在袁金华[7]等人的纳米氧化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毒性研究中表明:纳米氧化锌粒子由于小尺寸效应和锌自身毒性的协同作用,高浓度时抑制细胞结活性,致使细胞死亡,且氧化锌纳米粒子和细胞毒性呈明显的剂量依赖的效用关系。在杨霞[8]等人对纳米氧化锌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中表明:纳米氧化锌进入呼吸系统能引起肺泡细胞的存活率降低;进入消化系统对肝脏、肾脏和脾也极易受到损伤,可以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胰腺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会使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压积降低,血小板升高;进入泌尿系统会使肾小球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近端小管上皮肿胀及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在田文静的纳米氧化锌对斑马鱼胚胎氧化应激机制的初步研究中表明:纳米氧化锌能导致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