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北周宁县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影响.docVIP

闽东北周宁县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东北周宁县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影响

闽东北周宁县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影响   摘要:在田间采用两向分组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方竹林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方竹竹龄结构调整到1~4年生竹子各占25%的条件下,立竹密度控制在12000~15000株/hm2时对出笋产量的影响不大,而施肥能有效提高山地方竹林的出笋产量,其中以A3B1组合处理的效果最佳,既能极显著地提高出笋产量,又能极显著地提高笋的质量。   关键词:方竹;立竹密度;施肥;笋产量   中图分类号:S7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   1 引言   方竹(Chim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 Makino),又名月月竹或四季竹,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方竹属(Chimnobambusa Makino)竹种,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单轴型,杆高2~8 m,径粗1~4 cm,节间长8~22 cm,四方形或近四方形,上部节间呈D形,幼时有黄褐色小刺毛,后脱落,杆中部分枝3,上部可增至5~7,秆环甚隆起,基部数节常成圈排列刺状气根,向下弯曲。笋期8月至翌年1月,笋味鲜美、可食,杆方形奇特,枝叶青翠,为优良观赏竹类,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台湾,日本有分布[1~4]。   经调查,周宁县天然原生方竹主要分布在海拔450~900 m,面积以块状分布在甜槠等壳斗科植物、马尾松等松科植物以及杉木等杉科植物的乔木林分下,与乌药、杜鹃、乌饭、细龄叶柃、芒萁骨、杂草等伴生,面积较大的方竹林为20世90年代人工种植的方竹林。在周宁县方竹的出笋期为每年的9月初至10月底,笋期持续时间较长,出笋率高,笋肉厚嫩,味鲜美,鲜笋带壳在荫凉处可储存7~10 d,亦可加工成小笋干。近年来周宁县委、县政府把它列入竹业富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准扶贫的有效项目之一,市场潜力大。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种植的方竹仍沿用古老的管理方式,经营粗放,重取轻管,导致效率不高,亩产值不足2000元,多处于半荒芜状态。而有关方竹的引种造林、丰产栽培等试验许多学者已做过大量研究,虽然林分密度控制、竹龄结构、立地条件、土壤管理以及施肥方式方法等都是丰产笋用林经营的重要环节,但任何理想立竹度的确定只是某一立地类型下的理想期望值,而现实林分立地是复杂多样的[5],因此,在周宁县开展山地方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施肥对出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确定其较合理的方竹林分立竹经营密度和施肥方案,旨在为周宁县的山地方竹集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山区竹农经营效益,促进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周宁县七步镇吾柏洋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2′53″,北纬27°00′55″,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海拔750~798 m,年均气温14.6 ℃,极端最高气温为35.5 ℃,极端最低气温为-8.9 ℃,年均降水量1695 mm,年均相对湿度82%,土壤为山地黄红壤,质地均匀,土层厚度40~60 cm,坡度15~25°,立地类型Ⅲ类。试验地为20世纪90年代人工种植的方竹林,由于后期失管,林相参差不齐,立竹密度在1500~30000株/hm2、立竹胸径0.4~4.3 cm,龄级结构混杂且老龄竹较多,经济效益低下,下层伴生植被主要有细齿叶柃(Eurya nitida Korthal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等灌丛群落、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ex Heller)、芒萁骨(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等蕨类及禾本科植物[1]。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选择立地条件相同的地段,采用两向分组实验设计方法[6]开展3种立竹密度与4种施肥方案对比试验,样地随机布置,重复3次。样地面积为20 m×20 m,3种立竹密度是:B1.12000株/hm2、B2.13500株/hm2、B3.15000株/hm2,4种施肥方案是:A1.尿素1200 kg/hm2(即每个样地48 kg)、A2.复合肥1200 kg/hm2(即每个样地48 kg)、A3.有机菌肥1500 kg/hm2(即每个样地60 kg)、A4.不施肥(CK)。   3.2 技术措施   3.2.1 调控立竹度   2010~2013年每年4月对样地进行劈草松土1次,按设计密度要求并依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的原则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