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基德电影中符号初探
金基德电影中符号初探
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组合符号的活动实现精神表达。在西方,有麦茨的“直接意指”[Denotation]、“含蓄意指”[Connotation]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在东方《周易?系辞》中,也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意象理论。“含蓄意指”也好,“意象”也罢,都是在阐述客观物象是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金基德的电影不把情感作为内容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个人情感融入能指,通过特殊人物关系、动作、反复出现的物件、背景音乐中等抽象的、互通的、反复的意象符号高度凝练又极具个人的风格,展现着韩国社会文化现实。与同时代展现韩国社会文化的电影不同,金基德电影中这些充满象征性和荒诞性的符号与观众审美惯性形成强烈反差,用意象符号映射社会现实看似含蓄隐忍但也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审美想象空间,形成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的美学风格。
一、 金基德及所处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金基德出生在韩国半岛东南部的奉化郡――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村子,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脾气暴躁的退伍军人,母亲目不识丁。青年时,金基德在技校未完成学业就辍学进工厂做工。1980年,20岁的金基德为躲避父亲积极入伍,且加入了韩国训练最为艰苦的海军。服役5年退伍后先在教堂从事体力劳动,30岁时自己凑钱去巴黎学画。在巴黎,金基德主要靠街边卖画勉强为生,也看了人生第一部电影;32岁左右回韩国创作剧本进入电影圈,而后仅两三部片子的拍摄锻炼,金基德的技术就已相当成熟,风格也逐渐形成。30岁之前的底层生活经历、家庭压抑的环境以及在国外与各个行业、边缘人物的接触经验,为金基德之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情感,《海岸线》中对艰难军旅生活的展现,《野兽之都》中对流落巴黎街头青年的刻画,无一不是金基德之前经历的映照,底层生活是他人生的底色,也成为了他电影的底色。
韩国学者韩相镇提出过“社会学推动力”的概念,“所谓社会学推动力,是指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是在一社会的诸种力量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学推动力即要研究具有此种推动作用的社会主体、技术手段和文化价值观念。”[1]借助此概念,通过对金基德个人经历、所处群体、时代的特点分析,解读金基德电影中意象符号背后的韩国社会文化心理。韩国是中国儒学向外输出的第一个国家,自公元10世纪起,儒学在韩国的正统地位就确立了,步入现代,韩国资本主义商业文化下的儒家文化只留下了等级制度的外壳,人们只是一味地向往渴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汉江奇迹”掩盖的经济与文化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在政治上,韩国曾长期被日本殖民,后又因美苏冷战被迫民族分裂,现在又处在美国庞大驻军的压力和地处中日俄地缘包围的焦虑中。经济、文化、政治上种种矛盾集中爆发,在文艺作品中韩国人似乎历来乐于用极端的方式来消解这种悲情。在金基德电影中,根植于时代矛盾和岛国文化的诉说欲、表达欲,化身为充斥着冷漠、性以及带有强烈封闭感和漂泊感的符号,这些符号来自于韩国社会文化给他的启蒙和影响,而金基德也尝试用这些符号解构当下韩国社会文化体系。
二、金基德电影中的意象设置
(一)人物的意象
1.角色设置
金基德电影以对白极少而著称,人物多处于“失语”或“无语”的状态,要么本来是哑巴,要么有语言障碍,《空房间》中没有明显生理、心理障碍的男主角甚至一句台词也没有。这种设置将人物内心抽象的自我封闭状态具象化,与文本中环境的孤绝起到很好的呼应。人物的“失语”、影片的“失声”也让观众更多的感知器官被调动起来,注意力更加集中,电影中人物被脸谱化,观众不再把关注仅仅停留在角色个人命运。
除了角色失语的极致设定,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常被金基德设置得格外极端。《弓》里金基德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一老一少的相依为命、一男一女的不伦之情,把人物间的抗衡、缓和极富视觉冲击和伦理冲击地淋漓展现,强迫观众审视角色动机以及我们内心深处“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2]。
金基德对角色进行与“美的规律”相反的艺术变形,极大地拓展了审美空间,常把我们忽视或不愿直面的问题在变形中强化、放大到荒诞的地步,迫使观众在毫不矫揉造作的压抑中直面自我。
2.女性角色
女性这一阴性符号无疑是金基德电影中最突出的内嵌文化,电影中女性身份或处境都极为特殊――遭受家庭暴力后跟着闯入家中的窃贼私奔的善花(《空房间》),被街头痞子变成妓女的女大学生森华(《坏小子》),白天管理渔场、晚上诱惑男人的湖主熙真(《漂流欲室》)。
根据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男性由于阉割的威胁,对女性进行两种极端物化处理:一是极端丑化,如大家已形成的定式思维,一提到鬼想到的多是长发前垂、白裙飘飘的女鬼形象;另一种是极端的美化,如《007》系列里大量展现女性曲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