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珂论文-周贻白《桃花扇》剧目分析20110101.doc
从周贻白对《桃花扇》剧目的分析见其治史特色
——兼及中国戏曲史论及创作的立论基础浅析
陈珂*
内容提要:《桃花扇》无疑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标志性剧目。自从20世纪现代中国戏曲史家们开始治戏曲史以来,这一剧目从来都是一个试金石,凸显治史家们的意趣和功力,其中尤以立论基础甚为关键。周贻白先生在其《中国戏剧史长编》,多处提及《桃花扇》。“桃花扇”一词在其著述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可见周贻白先生对这一剧目的关注度。由于周贻白先生此书是较早从戏剧艺术而不仅仅是从文学角度关照戏曲史的著述,所以颇具代表性。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周贻白 《桃花扇》 剧目分析 立论基础 以人为本
————————————————————————
*陈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戏剧戏曲学博士
《桃花扇》无疑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标志性剧目。自从20世纪现代中国戏曲史家们开始治戏曲史以来,这一剧目从来都是一个试金石,凸显治史家们的意趣和功力,其中尤以立论基础甚为关键。周贻白先生可谓现代治戏曲史的重要前辈之一。他对《桃花扇》剧目是如何分析的,其意趣和功力如何,其立论基础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笔者颇为关注的。
周贻白先生在其不断修订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1月出版第一版)的第413页起到书末的第590页,多处提及《桃花扇》及其后的多种受《桃花扇》影响或启发的改编或新编剧目。“桃花扇”一词在其著述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可见周贻白先生对这一剧目的关注度,以及该剧目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度。由于周贻白先生此书是较早从戏剧艺术而不仅仅是从文学角度关照戏曲史的著述,所以颇具代表性。周贻白先生对《桃花扇》剧目的分析,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桃花扇》剧目的演出特色及影响方面
二、《桃花扇》剧目的写作背景方面
三、《桃花扇》剧目的排场和舞台表演方面
四、《桃花扇》剧目的文辞和音律方面
可以看出,周贻白先生对《桃花扇》剧目的分析已经相当接近现代戏剧剧目分析的框架。他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文学读品的文本,而是作为一部上演剧目在鉴赏及分析。就此而论,应该可以这样说,把《桃花扇》作为一个重要剧目予以艺术化而不是文学化的论说并解析,是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史治史中的初创。由于这些分析将涉及到中国戏曲史论及创作的立论基础问题,本论文即又兼及:
五、浅析中国戏曲史论及创作的立论基础
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桃花扇》剧目的演出特色及影响方面
周贻白先生对此谈到:
《桃花扇》和《长生殴》初出,立刻便一纸风行,到处争先上演,当因其取材、布局,关目、排场,在舞台上有其长处。
不管你对于中国戏剧有不有兴趣,凡涉猎过书史的人,在清人著作里,《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部传奇,总应该有所知闻吧。所谓“南洪北孔”,不仅是清代戏剧作家中间两颗明星,即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他们的重要地位。这看法,当然不是因为这两本戏剧曾在清代内廷演出,经过皇帝的赏鉴,而是因作品本身自具其可传的价值,使我们不能不对将近没落的“昆腔”另换一副眼光。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p.389
在此,我们已可见到周贻白先生对《桃花扇》剧目的重视。 当然还包括《长生殿》。从周贻白先生对这两部剧目的论说中,可以窥见其治史之道,及其戏剧观和戏剧批评的立论所在。有关他的《长生殿》剧目论说,那当是另一篇作文了。他在经过较为详尽的考证后,看到不仅仅是《桃花扇》剧目的文学成就,而是其作为一部上演剧目所具备的“取材、布局,关目、排场”等等,“在舞台上有其长处”。这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的戏剧批评中,可以说是开先河的见识——不仅仅是文学的批评,而是主要把剧目批评的重点自觉地放到了“舞台”上而不是“文本”上。这一点,直到今天众多的戏剧批评家恐怕都还没有做到,甚或可以说还“不懂行”。为什么说这种仅对文本的戏剧批评是“
当然还包括《长生殿》。从周贻白先生对这两部剧目的论说中,可以窥见其治史之道,及其戏剧观和戏剧批评的立论所在。有关他的《长生殿》剧目论说,那当是另一篇作文了。
“昆曲”的失败,其病实在文辞和声腔,在演出方面,固仍保存其原有优点。如表情动作,经过历年以来伶工们细心琢磨,业已形成了一套表演上的规律。只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内容,在表演上便能发挥其长处。《桃花扇》和《长生殿》,便是于文辞声腔之外,最能表现这些事实的两本戏剧。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p.390
“表情动作”,“表演上的规律”——这些很多戏剧批评家“不懂行”的地方,恰恰是一部剧目能够得以在舞台上“立起来”的最为关键处。正是在这些关键处,众多戏剧批评家是外行或半外行——也或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