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全民法治观念培育
浅谈全民法治观念培育
摘 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以法治为社会最大公约数,以法治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培育全民的法治观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法治体制机制运行、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几个方面同步推进。
关键词:法治观念;法治文化;法治和德治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2-0144-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然而对于有着悠久人治传统的我国社会,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一、全民法治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改革共识的高度凝聚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环境、资源、收入分配、城乡统筹等不少领域牵涉的利益格局十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要方式。改革共识的高度凝聚、改革风险的合理分担,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要求以法治作为最大公约数。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以法治来引领改革方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成果。
2.社会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诉求的内容日趋多元多样,利益表达诉求的方式日趋活跃,解决诉求的期待日趋强烈。法治是实现诉求的最佳路径。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利益多样、观念多元的今天,法治是保障社会各阶层公民利益实现的基础,法治手段是最优选择。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需要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3.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需要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易发、聚合叠加、错综复杂的态势。各级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能无视,更不能压制,要畅通渠道,协商沟通,给民众合理表达诉求的机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发挥法治在社会建设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二、当前全民法治观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经过近30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全民法治观念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全民法治观念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普遍缺失:
1.部分党员干部迷恋“权、钱、名”,带头违法,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存在重政策轻法律,重批示轻法律,重关系轻法律,重结果轻程序,不依法办事,知法犯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滥用行政权、司法权的现象,对法治精神构成极大破坏。
2.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闹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关系等现象较为普遍;“尊法敬法”意识淡薄,钻法律空子、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层出不穷;一些地方“工闹”“医闹”“拆迁闹剧”等情况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为顽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
应当看到,当前部分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重礼轻法,甚至耻法惧法,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对权力充满敬畏,传统“人情社会”对“法治社会”的挤压,使很多人信仰人际关系而非法律,“法不责众”心态严重,法律底线屡屡被突破;二是现实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当前法制宣传牵头部门多、相互协调少,节日宣传多、长效机制少,传统方式多、创新措施少,出去宣传多、请进宣传少,重形式、轻实效的局面没有改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