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原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原总结.doc

PAGE PAGE 10 第一二章 主要学习内容: 1、核武器爆炸原理、杀伤因素、致伤作用 2 、辐射剂量:放射性活度、吸收剂量等 3 、武器基本构造、爆炸方式、外观景象 核武器概述 一、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Nuclear Weapon) :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作用的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冲击波弹、核电子脉冲弹、核钻地弹、核地雷等。 二、核武器爆炸原理及基本构造 原子弹爆炸原理: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重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 (chain reaction of nuclear fission) 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发生裂变,每次裂变都要释放出一定数量的中子,释放的中子又能引起更多其他原子核的裂变,如此能使重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成为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能维持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持续进行下去的裂变物质的最小质量。其相应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 (Critical size) 基本构造:核装料(235U或239Pu)、中子源、引爆装置、弹壳 2、氢弹爆炸原理:轻原子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nuclear fusion) 在几百万或几千万度高温下,质量轻的核素(1H、2H、3H、6Li)原子核运动速度非常之快,可以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结合为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巨大能量。 TNT当量: 指核武器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 基本构造:热核装料(固体氘化锂 6Li2H)、引爆装置(小型原子弹)、弹壳 三、爆炸方式: 空中爆炸:火球不接触地(水)面 地(水)面爆炸:火球接触地(水)面 地(水)下爆炸:弹头钻入地(水)面下爆炸 比高(Scaled height of burst): 核爆炸高度(m)和当量(kt)立方根的比值,此比值称为比例爆高,简称比高(h〕,单位是 m/(kt)1/3。常根据此值划分爆炸方式,)60 火球不接触地面。 核爆炸的外观景象:闪光、火球、蘑菇状烟云。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核电磁脉冲 一、光辐射(light radiation) 1、概念:又称热辐射,是由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炽热的火球辐射出的强光,其辐射强度主要决定于火球表面的温度。 2、主要性质: ⑴具有普通光的性质; ⑵以两个脉冲释放能量,作用时间短、强度高; ⑶光辐射的强度以光冲量来衡量 光冲量(radiant exposure): 是指火球在整个发光时间内,投射到与光辐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总能量。单位:J/m2,或J/cm2 3、杀伤破坏作用 ⑴分为:直接烧伤和间接烧伤(由光辐射引起的火灾造成) ⑵光辐射烧伤特点: ●烧伤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光冲量的大小 ●主要发生在朝向爆心一侧的暴露部位 ●病变比较表浅、界限清楚 ●易发生烧伤部位:皮肤烧伤、眼烧伤、呼吸道烧伤 二、冲击波 blast wave 1、来源和组成 核爆炸高温高压火球猛烈地向外膨胀,迅速推挤周围介质而形成的高压、高速运动的空气波。 2、主要性质 冲击波的压力:由超压、负压和动压组成,波阵面的超压和动压值最大 传播规律:传播速度比光速慢,基本沿地面平行传播。 3、杀伤破坏作用:人体冲击伤(核袭击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⑴种类 ●直接冲击伤 动压致伤:肝、脾损伤多见 超压致伤:听器、肺、心、胃、膀胱等。耳膜穿孔是最常见的超压损伤,故常将耳膜穿孔视为超压损伤的边界标志。而肺损伤则是直接冲击伤的标志。 ●间接冲击伤:类似地震灾害伤 ⑵冲击伤伤情特点 多种损伤,伤情复杂,外轻内重、发展迅速, 间接伤多于直接伤, 有损伤边界和标志器官。 三、早期核辐射 initial nuclear radiation 1、概念:是指核武器爆炸后几秒种至十几秒钟内释放出的γ射线和中子流,又称为贯穿辐射(penetrating radiation)。 2、主要性质 ⑴传播速度快 ⑵持续时间短,作用距离4 km ⑶穿透力强,可衰减和吸收 ⑷能发生散射 ⑸产生感生放射性 感生放射性(Induced radioactivity):某些稳定性核素俘获慢中子变成放射性核素并放出射线的现象 3、杀伤作用:主要引起各种急性放射损伤——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放射性复合伤和放射性后效应等。 四、放射性沾染 1、概念:是指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和物体等造成的污染。 2、主要性质: (1)成份复杂:α、β、γ射线(来自:核裂变碎片、感生放射、未裂变的核装料) (2)作用时间长,散布范围广 (3)下风向比上风向沾染严重,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