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谈赵树理对鲁迅乡土精神的嬗变
——试比较分析《小二黑结婚》、《阿Q正传》
姓名 学号:
系别:中文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摘要:鲁迅是新文学兴起以来以现实主义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人,而赵树理是40年代土生土长于解放区的农民型作家。本文将通过对他们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小二黑结婚》的分析,试论赵树理对鲁迅乡土情怀及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以及他在新时代中不同于鲁迅的对人物的“曙光”性描写和作品喜剧化。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阿Q正传》;农民;现实主义
Abstract: Since the up-to-date literature springing up ,Lu Xun had become the first man who shown peasants,their life and the face of countryside in China in his articles with the skill of realism ,while Zhao Shuli was not a writer but a real peasant who grew up on free area in 1940s.In my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representative,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Xiao Erhei Marriage”, I try to expound how Zhao Shuli inherited the local sentiments and the spirit of realism from Lu Xun,and how his characters in new area with the “dawn” description and works of comedy different from Lu Xun’s characters.
Key words: “Xiao Erhei Marriage”; “The True Story of Ah Q”; Pearant;Realism;
前言
虽然鲁迅小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远非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可以涵盖,但乡土文学的概念确是鲁迅最早提出来的,他对20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部分京派作家对乡土中国的叙写有指引和榜模的重要作用。鲁迅以冷峻的笔调描画了旧中国农村的凋敝、闭塞,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愚昧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而到了40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环境及文化价值取向更是为作家提供了农村题材文学深化发展的良好契机,赵树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于解放区的农民型作家再次将触角伸向广大农村。不可置否,鲁迅的乡土精神对赵树理的创作同样有着深厚的影响,但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所受过的教育及思想深度等大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创作必然有很多的联系及不同之处。
一、一致的农民情怀
把农民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是一个简单的题材问题,也是同作家的立场观点紧密联系着的重要问题。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本世界展示了他们关注农村现实的创作思想和深沉的乡土情怀。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千年来乡土中国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虽然有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由于统治阶级的箝制及古代文人无法超越的历史眼光,往往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感受和思考。因此,读者能从中得到的多只是 “自然美”的抒写或“农家苦”的悲悯等浮光掠影式的印象。然而,到了20世纪,在“五四”之后,农民被文学拒之千里的命运,终于有了改写的机会。这时,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社会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学也第一次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整合,文学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开始了。当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代作家以现代化的目光回眸于昔日的乡村生活时,他们“发现”了农民——这个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存在主体。他们从最熟悉也最有感触的生活出发,如实的描绘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理智的审视中国农民的愚昧和落后。
鲁迅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