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卫第3章一概述.ppt
第一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一、概述 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一)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与存在形态 来源: 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 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 2.成品的处理、包装; 3.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 4.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 5.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 6.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 7.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 8.废料的处理和回收; 9.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 10.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薄、大、血、快 吸收影响因素: 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肺泡气与血浆中的分压差。 ②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 ③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取决于其水溶性。 ④劳动强度、肺的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等因素。 ⑤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受气道的结构特 点、粒子的形状、分散度、溶解度,以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皮肤:毒物通过表皮细胞或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 吸收影响因素: ①穿透皮肤角质层:分子量300、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 ②由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具有一定水溶性 ③皮肤有病损或表皮屏障破坏 ④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 ⑤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 ⑥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3、消化道 由于个人卫生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人体内。 (四)毒物的体内过程 1、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则逐渐转移靶组织器官。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 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 的过程。 主要包括: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 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①有利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 ②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成分的亲和力减弱,从而消除或降低其毒性。 ③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而成为有毒。 3、排出 ⑴肾脏: 最重要的排泄途径。 排出速度的影响因素: ①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 ②排出物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 3、排出 ⑵呼吸道: 气态毒物经呼吸道排出。 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肺泡呼吸膜内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②通气量。 ⑶消化道: ①排泄②生物转化③肠肝循环 ⑷其它途径 : 唾液腺;乳腺;胎盘屏障;头发和指甲;汗腺;月经。 4、蓄积(accumulation): 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该毒物的“储存库”(storage depot)。 (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毒性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有重要影响:分散度、化学活性、挥发性、溶解度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3、联合作用 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 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挥发性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可促进毒物的吸收; 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更为敏感。 4、个体易感性 个体差异: 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研究表明产生毒物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个体遗传特征。 (六)职业中毒的临床1、临床类型 ⑴急性中毒(acute poi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⑵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⑶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 ⑷迟发性中毒(delayed poisoning):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 ⑸观察对象(observation subjec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组胚实验考试题.ppt
- 组胚总复习提纲.docx
- 第五讲微生物生理学概论.ppt
- 组胚自测题.doc
- 细生实验设计 周柏.doc
- 第八章 其它系统.doc
- 细胞分子与组织(整合式课程) (五八通用).docx
- 细胞因子,cd分子,粘附分子.ppt
- 第八章 预防.ppt
- 第八章 食品微生物.ppt
- 3.3DNA的复制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pptx
-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2).pptx
- 9.2解析三大诉讼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pptx
- 4.2我国的社会保障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pptx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5.1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pptx
- 评析类 主观题课件-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pptx
- 1.1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pptx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 4.2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课件 -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