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与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docVIP

1974年与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74年与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1974年与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摘要:   1974年和1979年在苏皖交界的溧阳地区分别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与余震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NW走向。计算得出溧阳1979年地震震中位置处于1974年地震引发的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应力变化值约0001 MPa,表明1974年地震的发生对1979年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应力变化值较小,未能造成直接的触发。   关键词:溧阳地震;库仑应力变化;震源机制解;苏皖交界   中图分类号:P3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3-0397-07   0引言   1974年4月22日在苏皖交界的溧阳地区发生了MS55地震,震源深度16 km(贺楚儒等,1988),5年后的1979年7月9日几乎在同一位置又发生了MS60地震,震源深度12 km(贺楚儒,张德齐,1990)。5年内原地重复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的情况在中国东部的板内地震中非常少见(叶洪等,1980)。   溧阳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专家们先后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对1974年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问题,贺楚儒等(1983)、叶洪等(1980)和Chung等(1995)意见较为一致,认为其发震断裂应为NWW向断裂。而对1979年MS60地震的发震断裂问题则一直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叶洪等(1980)应用零矢量方法研究了1979年MS60地震与其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该地震是在NE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沿着NE向的茅山断裂带东支发生了右旋走滑兼有正断层性质的错动。林邦慧等(1982)、刘万琴和黄家正(1982)分别利用P波频谱和瑞利波方向性函数对溧阳MS60地震进行研究,认为此次地震是NW向断层向SE方向发生的左旋走滑破裂。Chung 等(1995)利用2°~90°之间的长周期P波、SH波及短周期远震PD波的波形数据,确定了此次地震具有逆冲分量的走滑震源机制,但对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没有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两次地震之间的关系,朱春俊(1992)、胡连英(1997)和叶洪等(1980)认为这不是两次孤立的地震事件,两次地震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本文分别计算了溧阳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与余震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1979年溧阳MS60地震发震断裂的意见,判断1974年地震是否对1979年地震具有触发作用。   1库仑应力变化研究概述   库仑破裂应力是指作用在断层面上,克服摩擦阻力使断层滑动的力,而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指库仑破裂应力的改变量(王连捷等,2008)。地震发生时所释放的断层上所积累的应力并没有完全凭空消失,而是通过传输,转移至周边地区,导致邻近区域内的应力升高或者降低,进而触发或者抑制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单斌等,2010)。近几年来,大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后续的地震活动造成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Harris,1998;Parsons,Dreger,2000;Toda et al,2011;石耀霖,曹建玲,2010),并已被诸多震例研究所证实(Stein et al,1994;King et al,1994;Toda et al,2008)。许多震例表明,大地震后库仑应力的变化对后续地震活动有促进作用,很小的库仑应力变化就可能对地震的活动性及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Stein et al,1997;Deng,Sykes,1997)。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引发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迅速受到了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库仑应力计算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炻赜αΡ浠?对周边断裂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表达式如下(Okada,1992;King et al,1994):   ΔCFS=Δτ+μ′Δσn(1)   式中,ΔCFS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τ为剪切应力变化,Δσn为正应力变化,μ′为有效摩擦系数。根据库仑破裂准则,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大于或等于阻碍滑动的摩擦力时,沿断层面就会发生摩擦滑动。诸多震例研究成果表明,地震所引发的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而负值区则明显抑制后续地震的发生(Lin,Stein,2004;Toda et al,2011)。   2震区地震地质背景   溧阳地震处于华南块体的扬子地台接近与华北块体接壤的北部边界(Chung et al,1995)。这一地区的典型特点是一系列晚中生代到早新生代和中新生代时期形成的隆起和凹陷相间展布(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