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变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07 年 3 月 史学集刊 Mar. ,2007
第 2 期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 s No 2
·区域史研究·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变迁研究
费 驰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历经萌芽、雏形、形成、发展四个阶段的变迁进程。此格局在变迁过程中呈现
出商埠地域分布以沿交通线为主、类型的多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变迁 ,对区
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晚清东北开埠进程看 ,东北开放区域是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而渐次增
大的 ;随着东北对外开放空间的拓延 ,近代化因素透过商埠窗口逐渐渗入东北社会 ,商埠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东
北区域的近代化路程。
关键词 :东北商埠 ;变迁 ;近代化
( )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559 - 8095 2007 02 - 0075 - 06
在中国 ,近代意义的“商埠”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而东北地区则始于《天津条约》。随着列强对东北
侵略和掠夺的步步加深 ,1858 至 1911 年间 ,清政府开辟了 28 处商埠。在历经萌芽、雏形、形成、发展诸
阶段后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得到确立和发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变迁
历程及特点作初步的系统考察 ,并以此为据 ,进一步探讨发展商埠对东北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变迁历程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变迁历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
( )
第一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萌芽阶段 19 世纪 50 —80 年代
( ) ①
在此阶段 ,主要表现为营口港的开放。1858 年《天津条约》中英国要求牛庄 后改营口 作为东北
唯一开埠之地。1861 年 6 月 11 日营口开港。由于具有优越的运输条件,营口迅速发展成为东北的首位
[1 ]
港口。1861 年驶入营口的外轮仅为 33 艘 ,计 11346 吨位 ,到 1864 年则多至 302 艘 ,计 88281 吨位。 作
为辽河航运枢纽的营口在开埠后加强了东北中南部地区的城乡联系 ,从而在辽河流域形成了以营口为
中心的市场系统 ,促进了区域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同时 ,东北以营口为起点 ,首次“与国际经济市场联系
[2 ]
起来”。 经营口从国内外输入的各种布匹、绸缎、药材、瓷器、食盐以及洋货等物品 ,分别运到辽河流域
各码头 ,转销至奉、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各城镇。东北地区的大豆、豆饼、豆油、烧酒、烟草、人参、毛
收稿日期 :2006 - 03 - 12
( )
基金项目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2006229
( )
作者简介 :费驰 1971 - ,女 ,吉林磐石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东北近现代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