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就业结构特点与工资差异分析
中国就业结构特点与工资差异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布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和产业差距的不均等特点及原因,并验证了工资与对外贸易额的正向相关关系。
【关键词】就业结构;工资差异;地区差异;二元性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每年10%左右的增长,高速的发展带来的却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收入不平等,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相应的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在一个经济体中有两个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的经济部门,叫做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失灵和经济的无效率,也揭示了社会动荡的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一定程度的存在二元经济的问题,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城乡结构的二元性
Source:2010年统计年鉴 10-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保持一种持续拉大的趋势,工资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GDP的基尼系数也保持在0.3左右的高水平上。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制造业部门劳动力边际产出高于农业边际产出,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使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历史时期长期存在。我国是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此期间一定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过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最终会逐渐缩小,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不过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自1990年以来,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那么农村劳动力都流向哪里了呢?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由人口统计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上边问题的答案,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二、地区结构的差异性
中国的就业不只呈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地区结构也很有特色。中国陆地面积十分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历史阶段性特性和政策性等因素也使得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
1.劳动力分布和产业结构
中国大陆地区按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五个地区――东北,北部,东部沿海,中部,西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农耕条件有较大优势因此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高达40%,因此劳动力结构集中于农业部门。而制作业部门相对技术落后,较不发达。北部京津塘地区因接近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尤其北京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为全国之最。东部沿海地区,先天的地理优势使之便于进行国际贸易往来,引进外资,进行技术升级。中国工业生产出口也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其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各占经济体的37%左右,因此劳动力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农业占经济的较大比重,接近50%,劳动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部门。具体数据请看如下图表:
source4-4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2009年底) 2010年统计年鉴
根据统计年鉴中中国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产业结构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占得比例较大,石家庄、南宁和哈尔滨等中部地区因地域气候等因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就业和工资
Source:4-11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 2010年年鉴
各地区就业人员和工资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职工工资也相对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相应的也吸收了全国较多的就业人员。工资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就是第三产业占经济主体的北部经济。中部,西南,西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仍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运筹学》清华大学教材编写组版课后习题完整答案.pdf VIP
- 德力西EM60变频器.pdf VIP
-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小型电动割草机的设计.doc VIP
- 2025年矿长、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瓦斯日报审查签字制度汇编(7篇范文).docx VIP
-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_20250916153651.pdf VIP
- EN ISO 11666-2018超声波检测验收等级.pdf VIP
- 岗位安全标兵管理制度.docx VIP
- 护士长护理管理量化考核细则.docx VIP
- 基于SpringBoot的OA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
- 豆芽发芽生长过程观察记录表1.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