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届宗教对话与与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二届宗教对话与与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年6月11~13日,第二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筹建中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协办。来自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各地的40多个哲学、宗教学研究学术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及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从提交的近百篇论文中选出50余篇编成论文集提交会议发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宗教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基督教与儒教(儒家)、伊斯兰教与儒教(儒家)、宗教与中国社会、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七个议题,以科学的态度探研了“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话题。
1、宗教对话理论曹剑波认为,宗教对话必须抛弃绝对不可错论和可错论的真理观,将其知识论根基放在语境不可错论上。黄保罗则创造性的提出了“汉语基督教学术对话神学”,即以“对话”为核心思路在汉语语境中用学术理性的方式构建基督教与汉语元素之间对话的神学。赖品超介绍了西方学术界和宗教界采取的类似于“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路,并以之建构宗教对话的理论。李林详细阐述了尔弗雷德?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的宗教对话理论,将宗教彼此相遇后的过程划分为六个境界。张荣则具体探讨了阿伯拉尔的对话伦理学。张志刚则介绍了西方关于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分析了保罗?尼特(Paul Knitter)所提出的新的宗教对话模式。
2、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陈坚讨论了《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在天台宗的运用。段玉明全面探讨了儒释道三教从相争到合流的过程。高志英则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地带多民族多元宗教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梳理比较。匡钊提出应该重视“三张伪法”,即广施符水以治病研究,主张将其纳入思想史研究领域之中。潘显一研究了道教面对灾难时的“人一天”观、“生一美”观和社会伦理要求。彭战果则介绍了方以智的“三教会通”思想。王志跃则分析了儒学对外来宗教的拒斥和忍受。张泽洪以唐代长安城为例,论述佛道二教建立的和谐相处的宗教关系。赵晓星通过分析莫高窟壁画,论述了不同文化与信仰的对话。朱丽霞探讨了梁启超基督教观。朱俊艺力图探求“敬鬼神而远之”的本义,认为单从“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得出孔子怀疑甚至不信鬼神的结论。
3、基督教与儒教(儒家)陈建明认为平等之爱和差等之爱分别是基督教博爱和儒家仁爱的本质特征,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韩星则从宗教性的角度考察、梳理了儒家“三祭”之礼后认为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文精神是二者会通的基本途径。姜宗强将杜甫诗篇和圣经先知书《阿摩司书》进行了跨文本对话。罗秉祥阐述了利玛窦性善论与儒学性善论,认为利玛窦接受“人性本善”命题是有其神学(包括原罪论)支持的,并指出利玛窦的性善论可能意外地影响了清代儒学发展。任东升比较研究了“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的观念,指出两者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表述方式的不同则是希伯来与中国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决定的。赵杰比较了孟子和保罗的人性论,指出两者分属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系统,认为加深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基督教与儒学这两种异质学术的深入交流和沟通。
4、伊斯兰教与儒教(儒家)丁俊比较了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视阀中的人与自然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认为两者异曲同工,都是21世纪人类构建全球伦理、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季芳桐介绍了王岱舆对回汉习俗的沟通,认为王岱舆是援用儒道两教圣贤言论,来适应汉民族的文化习惯,从而在学理层面上化解了彼此在习俗方面的矛盾。马明良则比较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人生价值观,认为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同时认为对二者的差异也不应忽略。任军回顾总结了纳斯尔与刘述先在当代“回儒对话”语境中的争论。沙宗平则以《清真大学》与《大学》为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者体现了不同的宗教观,但是在伦理道德领域却拥有巨大的耦合空间。孙振玉全面阐发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和谐人生思想。
5、宗教与中国社会中国的西北及边疆乃是宗教的丰富田野,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有关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陈声柏和聂红萍通过较为详尽的调查,分析了兰州市基督教的基本现状。邓子美指出宗教信仰对中国宗法社会的百姓而言,只是第二、第三位的,而且偏于功利,因此促使中国各宗教能长期和谐相处。高虹认为在宗教信仰及其实践中培养信徒们的公民意识,致力于在公共领域中开展宗教交往,是实现宗教对话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何林考察了贡山怒族(阿怒)社会中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现象。李向平借助“交往结构”这一概念,讨论了佛教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