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与选择疑问句研究.docVIP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与选择疑问句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与选择疑问句研究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与选择疑问句研究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成就比较高。它不仅反映了所处时代语言的特点,也带有所创作地域的方言色彩;其语言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脉。   [关键词]《儒林外史》;疑问句;过渡性   [作者简介]郭爱涛,扬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0   [中图分类号]H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4-0095-05      引言      《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是生活于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很高的长篇白话讽刺小说之一。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研究十八世纪中期江淮方言非常珍贵的语言资料。因此,我们对书中出现的疑问句进行统计,为1659例;并选择其中的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这样一个点的句法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      一、是非疑问句      是非疑问句是指在句法结构里一般不出现疑问代词而要求听话人对问句的语意内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在《儒》中,是非疑问句有227例,约占全书疑问句(1659例)的13.6%。根据是非疑问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标志,我们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有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旬   在《儒》中,带有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见145例。约占全书疑问句的8.7%。   1、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疑问句   在《儒》中,用语气助词标志的是非疑问句共有131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旬的57.7%。其中,用单一语气助词的有115例。用复合语气助词的有16例。   (1)用单一语气词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15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句的50.6%。语气词主要是“么”、“了”、“的”、“罢”、“哩”等。   1)用“么”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76例,如:   大哥,你不知道么?(第六回)   你这里有个杨执中老爹,你认得他么?(第九回)   在句尾带有“么”疑问语气助词的是非疑问句始见于唐代,五代时开始广泛流行,不过只是字形上用“摩”、“磨”、“麽”等。宋代以后,基本上用“么(麽)”字表示。俞光中、植田均(1998)认为,“摩”、“磨”、“麽”是借字,这一类的是非疑问句来源于唐代以“……无”形式构成的正反疑问句。   2)用“了”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7例,如:看见道:“小二!你回来了?”(第十六回)说道:“三哥!你疯了?”(第三十二回)   3)用“的”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20例,如:他二房无子,不要立嗣的?(第六回)说道:“姑老爷才从苏州回来的?”f第二十八回)   4)用“罢”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第二十四回)   “罢”作为语气助词。表达出一种说话人的愿望。它大约出现在元代,明代之后广泛使用。孙锡信(1999)认为,在清代时,出现了代替“罢”的新字形“吧”,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但是使用不普遍。约在二十世纪初,“吧”就基本完全取代了“罢”;直至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吧”。而把“罢”当成异体字。   5)用“哩”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王玉辉道:“灵柩还在家哩?”(第四十八回)   关于“哩”的来源,吕叔湘(1941)认为,“哩”来源于唐宋时期的“在裹”。不过。在唐、宋期间这个词却是分开使用。即用作“在”或“裹”。唐代人多单用“在”,宋代人多用“裹”;而“裹”字在大众口语里常常简作“里”,后来又加上“口”旁,写作“哩”。即到宋代,“哩”才开始使用。据丁喜霞的统计,体现河南方言色彩的《歧路灯》表疑问的“哩”有131例,表非疑问的“哩”有672例。这样看来,“哩”字在清初表肯定是其主要用法。更要注意的是在清后期作品《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哩”的用法已经基本消失。那么,《儒》这部成书于1748年左右、体现江淮方言(下江官话)色彩的作品中,虽然“哩”使用比较多,可只有3例表疑问的用法,大多非疑问的用法。而《红楼梦》中很多句子无论是表疑问或肯定一律用“呢”。可见,清代以后,“哩”字的用法一面是遗留在部分方言中,另一面在北京话中却是逐渐被“呢”替代。   (2)用复合语气词形式标志的是非疑问句16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旬的7%。语气词主要是“的么”、“的了”、“了么”等。   1)用“的么”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9例,如: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数书一般的么?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